“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意思是說“有心人”往往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最終獲得成功。
作為從事現代企業管理的管理者們,往往會遇到各種復雜、棘手的管理問題需要去解決,因此管理者更應該做一個“有心人”。
如果我們的管理者能時時做一個“有心人”,則往往能從一些平凡的事例中學習到非常有用的管理技巧,從而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崗位職能。
本文再次分享筆者了解和經歷的五個事例進行,期望能給朋友們帶來新的啟示。
(一)“風箏”的啟示
事例描述:我們自己可能都放過風箏,或至少看到別人放過風箏。有些人能把風箏放得很高并且能控制得很好,有些人卻怎么也不能將風箏放起來,有些人甚至讓風箏失去了控制而飛得無影無蹤。通過觀察,我們不難發現,能將風箏放得高且控制得好的人,他們懂得怎樣放線(邊跑邊放線),但風箏線的另一端卻一定是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不能將風箏放上天的人,他們往往會一次性將風箏線放得老長老長(也不管風箏是否已經飛起來);不能將風箏放得很高的人,他們放風箏時往往只知道一味跑動,但跑動的過程中卻不懂得放線,因此人只要一停下來,風箏也就馬上從天而降。
啟示:管理者的工作授權也是這樣。管理者如果不依據事情的性質、被授權人的能力而“大肆授權”,則被授權人將會不知所措,要么工作根本無法開展要么事情一定會辦得很糟(正如飛不起來的風箏);管理者如果不愿意“放權”,則當管理者自己親力親為時,事情會比較能順利地進行,但一旦無暇顧及或無力顧及,則事情馬上會急轉直下(正如飛不高的風箏);管理者需要學會恰當的授權,懂得逐步授權,懂得什么時機授權,授權之后還需要不忘“適當控制”,這樣事情才會得到更快、更好的解決(正如飛得高并且控制得好的風箏);如果管理者授權之后卻沒有實施“必要的控制”,則事情將會面臨很大的風險(正如失去控制的風箏)。
這一事例告訴我們,管理者“良好的授權”對充分發揮團隊潛能并且不至于使狀態失去控制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野牛群”的啟示
事例描述:我們知道,野牛群集體奔跑或遷徙時,“頭牛”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牛群的行動絕對服從“頭牛”的“領導”,如果“頭牛”出現了問題,則整個野牛群將會不知所措,甚至面臨滅頂之災。因此,聰明的獵手們一般會集中力量先消滅“頭牛”,這樣其它的野牛就只能是原地不動坐以待斃了,獵手們利用野牛群的這一特點能輕松獵殺到大量的野牛。
啟示:作為團隊的領導,我們決不能成為“頭牛”式的領導者。首先我們需要有開放的心態去培養下屬(有些管理者害怕被培養的下屬對自己的權威或地位產生威脅,其實這種擔心純屬多余。因為如果您的上司是一位英明的領導,則他決不會埋沒你的功勞甚至會給你升遷的機會;如果您的上司選擇讓您的下屬取代您,那與這樣的上司共事也沒有多大意思),其次要懂得如何培養下屬。我們只有將下屬的能力培養起來了,在需要的時候我們的下屬才會有能力代替我們完成部分或全部工作(而不至于象失去了“頭牛”領導的野牛群)。
我們應該明白,一個自己能力超群而不能或不愿培養自己下屬的領導者,充其量只能是一個“超級選手”,團隊績效也只取決于他個人能力的大小。管理者需要善于培養下屬,讓下屬和自己一道創造績效,這樣才能實現團隊績效的最大化。
這一事例告訴我們,管理者“不愿或不能培養下屬”,團隊的績效將會非常有限。
(三)“雁群飛舞”的啟示
事例描述:天空中,我們經常看到雁群飛行。大雁長途遷徙時一般會排成一定的“陣型”(如“人”字型)并在需要時變換“陣型”(一定的“陣型”會降低雁群遷徙的勞動負荷)。雁群也會有“頭雁”,但有一個事實我們可能不曾了解:那就是掌握“領航權”的“頭雁”會不停的變換(即“頭雁”飛累了,它會將“領航權”交給另一只大雁),這樣不停地變換“領航權”,能讓雁群飛的時間更長、飛得更遠。
啟示:“雁群飛舞”給我們帶來的啟示與“野牛群”給我們帶來的啟示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相似的。作為團隊的領導者,一定不要“獨攬大權目空一視”,這樣只會讓自己疲于奔命而績效甚微;如果我們能象“頭雁”一樣讓團隊成員都有機會得到鍛煉和培養并善于將一些工作授權給下屬完成,則這樣的管理者才會不至于“太累”,同時團隊績效也會更好。
這一事例告訴我們,“積極培養下屬、靈活授權下屬”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們的管理績效。
(四)“鯊魚”的啟示
事例描述:去過海洋館的朋友一定見過被餋養的鯊魚(它們的個頭往往要比我們從電影中看到的“食人鯊”小很多)。我們可能會理所當然地認為海洋館中的鯊魚一定會慢慢長成巨大的“食人鯊”而最后不得不將它們放歸大海。其實,我們的判斷是錯誤的。鯊魚和它所生存的環境之間總是維護適當的比例,如果餋養它的水域有限,則鯊魚的大小也會有限(即鯊魚長到一定的大小就不會繼續長大了)。
啟示:企業當中的人也是一樣。如果我們企業提供的工作和發展環境有限,則企業員工的成長速度和能力水平也會有限。有限的工作和發展環境將會導致兩種可能的結果:一種是員工能力停滯不前,一種是員工選擇離開。作為管理者,我們需要努力為員工營造一個良好的、可持續發展的環境,這樣員工的能力才會得到不斷的增強,企業也才會更有希望。
這一事例告訴我們,管理者“善于營造良好的員工工作和發展環境”是下屬能不斷、快速成長從而持續提高團隊績效的有力之舉。
(五)“森林”的啟示
事例描述:我們都見過“樹林”或“森林”。有一個現象不知道我們是否已經留意到(我所見到的“樹林”或“森林”,幾乎無一例外),那就是:如果一片“樹林”中普遍都是小樹,則幾乎無超群的“大樹”;如果一片“樹林”中普遍都是大樹,則幾乎無明顯脫群的“小樹”(不信,您下次可以去留心觀察)。
啟示:企業團隊也是如此。一個團隊,如果大家的能力或業務水平都普遍較低,則團隊中很難有能力超群的人(除非臨時招聘了“空降兵”);如果團隊中大家的能力或業務水平都普遍較高,則能力再低的人也會不錯。
這一事例告訴我們,“水漲才能船高”,管理者需要有意識地去培養團隊的整體實力和能力,這樣才能在團隊中造就出更多更好的出類拔萃的人才。
善于留意一些看似平凡的事例,有時往往會給我們帶來心動的感覺。“于平凡的事例背后能發掘出不平凡的道理或體驗”,這也許就是人有別于人的最好詮釋。
作者簡介:王樹文,項目管理實戰導師,啟智式項目管理培訓創始人,暢銷書作者,第16屆亞洲運動會火炬手。主講《項目管理實戰訓練營》、《從技術走向管理》、《營造高效團隊》、《PMP考前培訓》、《“軟考”考前培訓》等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