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互聯網的發展給實體商業帶來的機遇也很明確,因為社會的互聯網化導致的扁平化,極大地壓縮了供應流程,使得所有產業都在快速服務化,購物中心面對天然的地緣優勢,可以把握好自身作為流量入口和直接接觸場景的優勢,可以深度挖掘服務需求。
換句話說,也許一個轉身,線下實體迸發的活力就能把電商的風頭搶過來。
實體商業要進行互聯網轉型,一定是期望借助互聯網工具為其帶來根本上的變化,以適應如今電商構造的全新市場格局,因此,對互聯網合作伙伴抱有較大的期待。那么,什么樣的模式和合作伙伴才值得托付?
實體商業互聯網轉型的模式困境
如今實體商業的互聯網轉型,正在尋求各種途徑克服發展中遇到的難題,比如成本的投入、人才的支撐、模式的困境等。實體商業是一個較為成熟的重資產型行業,與互聯網進行融合并且快速產生化學反應,并不容易,但解決的方法卻有很多種。
以大悅城、銀泰商業、五洲國際、王府井為代表的實體商業巨頭,頻頻試水互聯網轉型。他們根據自身定位和特色,或嘗試O2O生態圈,或嘗試城市分眾體驗,或建設大數據系統,各顯神通,概括起來分為兩種模式,一種是自主型,一種是強強聯合型。
第一種,開發商通過自建互聯網平臺,是為自主型模式
自主型模式形成的O2O閉環,往往以APP為軸心,通過自建數據抓取系統,對客流、消費數據、商業運營進行分析管理,同時引入百度錢包、支付寶等移動支付系統,這是大多數開發商的做法,希望用互聯網吸引線上流量,同時進行線下轉化,提升線下購物中心的提袋率,并建立社群分享機制,打造一個大悅城的O2O消費閉環。
如同二次創業,實現線上客源到線下的引流是實體商業構建互聯網平臺的主要目的,仔細觀察看來,自主型模式預計能為購物中心帶來20%的客流增長。但實際效果有待觀察,因為一個購物中心所能輻射的消費人群,最多達方圓3-5公里范圍,20%的客流增長所帶來的PV值對互聯網世界來說微乎其微,舉辦幾場線下主題活動就可以解決這20%的客流增長,這與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做線上平臺的成本投入相比,完全不匹配。
第二種,實體商業與互聯網公司戰略合作,是為強強聯合型。
強強聯合型的模式,往往是互聯網合作商有著更為強勢的介入,即互聯網公司為線下實體店提供移動支付和會員的線上服務,也包括提供移動官網、情景感知、平臺引流、團購、預約排隊和大數據等服務,引導用戶從以吃喝玩樂為主的消費場景延展到購物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