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品管專家戴明博士曾經指出:“注重工作績效,尤其是通過統計方法來管制品質,是日本的產品品質優異的關鍵所在。任何國家除非學會這一套設計方法,否則很難與其匹敵。”
美國近代品管大師克勞斯比曾說過:“品管是企業制勝的關鍵。”所以如何進行品質管理,如何防止品質變異是生產主管需要掌握的必備管理技能。
質量是企業的生命,“質量第一”是企業永遠堅持的原則。品管是企業制勝的關鍵。如果品質沒有做好的話,可想而知這個企業將是一個什么樣的企業。因此,一個生產主管應該時時刻刻牢記在心的是品管的重要性。
1.穩定的人員
人員流動的頻率往往可以反映員工對企業認同的程度,尤其高層人員的流動,更是影響企業的主要因素。所以一切成長的條件都是隨著人員的流動而流失,品質也是一樣。穩定人員做起很難。這就需要主管在管理過程中對每一個新進員工表明:“你對我很重要。”這樣自然能夠產生工作情感,員工對主管或者對公司有了感情,情緒就會穩定。人員的情緒穩定了,公司的品質也會提升。
2.良好的教育訓練
企業要既快速又穩定地成長,其關鍵就在于企業的人。現代企業管理講究的是多元化、專業化。每一項工作都需要專業人員將專業知識及理論基礎演化為實用性的技巧,盡快填補企業內員工因工作經驗的不足以及理念上的差異所造成的溝通協調困難。
3.建立標準化
標準化是制度,是規定,是工作規則,也是工作方法。標準化的作用主要是:把企業內的成員所累積的技術、經驗通過文件的方式加以儲存,而不會因為人員的流動造成技術流失,也不會因為不同的人操作而出現太大的差異。所以為了推行品質管制,很多企業都要導入ISO9000系列,它主要的精神就在于先把文件寫出來,然后依照寫出來的文件去做。這就叫做標準化。
4.消除環境的臟亂現象
工作場所臟亂,代表的是效率低下、品質不穩定以及“總值”的浪費。企業如果能夠推行5S活動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臟亂,雖然不是影響品質的決定因素,但又不得不承認它跟產品的品質有因果關系。
5.統計品管
傳統的品管方法是對產品進行檢驗,讓良品繼續流向施工程序,而把不良品予以剔除。這只能得到被檢驗產品的品質信息,而對于產品的品質改善是沒有意義的。所以統計品質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運用統計原理進行產品品質改善,可以說是品質管制在近代獲得突破的主要原因。統計原理延伸出來很多改善的工具。這些改善工具在企業內是否有效甚至廣泛被應用,可以作為一種衡量企業科學管理的尺度。
6.穩定的供貨商
即使有再好的技術、再好的機器設備,假如缺乏良好、穩定的材料,還是很難生產出又好又穩定的產品。所以說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假如供應廠商不穩定,品質自然不會穩定。
7.完善的機器保養制度
產品是靠機器來生產的,機器有精密度與壽命。機器就像人的身體一樣,平常就得注意保養。身體不保養,健康就會受到影響。同樣地,機器不注意保養,機器的精密度、壽命就會隨之下降,品質也會受到影響。
自劉敏興主講《生產主管職業化訓練》教學光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