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很大的命題。思索了很久不敢下筆。一是怕褻瀆了佛祖,二是怕一些妄言讓大家笑話。又想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也就釋然了。還是敲出來吧。請大家斧正。需要說明的是,我不是佛教信徒,只是對佛教的哲學(還不是全部)持著很尊重很虔誠的態度。
悉達多·喬達摩是佛教創始人。成佛后被稱為釋迦牟尼,尊稱為佛陀,意思是大徹大悟的人。民間信徒稱呼他為佛祖。本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太子,父為凈飯王。他在少年的時候就非常厲害,天賜稟賦,文武全才,骨骼清奇,品貌端莊。一直生活在宮廷里過著幸福的生活。某天,他走出宮門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發現人間有四苦:生、老、病、死;于是放棄了太子的生活出家,去尋找解脫的法門。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成了“佛”----覺悟了的人。他就開始在恒河附近傳教,有了以阿難、目犍連等為代表的10大弟子,信徒越來越多。于是,仰之彌高的佛教就產生了。佛教于西漢年間傳入中國。主席說“佛教創立于印度,昌盛于華夏,揚名于四?!?。
咱們應在在上面的這段敘述中反思幾個問題。1、企業因為什么產生?2、企業家在企業中扮演什么角色?企業是誰的?
真正的基業長青企業,一定會有強烈的使命感(佛家說是叫“發愿”),是為社會為人類解決某些問題產生的。而不是一己的私利。佛陀說“讓眾生脫離苦?!保细L卣f“造人人買的起的汽車”,我在孝感有幸和一個地產行業老板談到這個問題,他說“要造中南六省最好的房子”,結果是他的企業做的很不錯。有思想的人都會思考我是誰這個問題。事實上也是在回答使命感這個問題。企業應該有自己的使命感,并且要臣服于自己的使命!先有企業再有使命的企業是對未來對結果模糊的企業,是走不遠的。而一個企業有了使命感,也就有了愿景,也就有了方向,也就知道了什么樣的結果才是真正的結果。
企業家在企業中扮演什么角色呢?佛說:眾生皆可成佛,要普度眾生。地藏王菩薩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中還有一個人,我就不離開地獄。企業家在企業中角色應該是精神領袖,他應該布道。他是責任是培養人才,讓更多的人接受他的使命并且臣服于他的使命,成為和他一樣的人,讓更多的人到達成功的彼岸。
企業是誰的?很多人說,企業是老板的,員工都是為老板打工的。如果老板是這樣的,這個工不打也罷。因為打了一輩子還是別人的。作為企業家,更不能有這樣的想法。企業從成立的那天起,已經不是老板一個人的,往小了說,是屬于大家,往大了說,是屬于國家,屬于社會,屬于全人類的。企業做多大,取決于多少人為企業負責任。如果是老板自己的,就只有老板一個人負責任,如果是屬于大家的,大家就會負責任。佛教是沒有邊界的。所以佛教能做到全球。佛教似乎屬于全人類的。
佛有三寶:佛、法、僧。回答了三個問題:成為什么---佛,怎么成為---法,有誰來完成---僧。
企業在經營過程中也要回答這三個問題。成為什么---愿景與目標,包括終極目標和階段目標(佛有佛、菩薩、羅漢等);怎么成為---方法與制度(法、法門),誰來完成---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僧)。
佛有三藏:經、律、論。經藏說的是“定學”,是佛一生說過的“法”,由阿難尊者整理,很多以“如是我聞”開頭,以故事或者敘說的形式體現?!奥刹亍闭f的是“戒學”,優波離尊者將佛所規定的戒律,整頓成為“律藏”。“論藏”說的是“慧學”大迦葉尊者將佛弟子讀經研律的心得,收集成為論藏。
企業的“三藏”是什么呢?企業的經營成果僅僅通過利潤來表現嗎?回答是否定。企業也要有自己的“三藏”。
經,是為企業的發展歷程,經營宗旨,使命,價值觀和規劃等。回答的是創造和傳承的問題。
律,是為企業的制度,包括企業的基本法和各種制度?;卮鸬氖裁醋鍪裁床蛔觯裁茨茏?,什么不能做的問題。有所為有所不為。企業的“企”字,上面是個“人”字,下面是個“止”字,人止為企啊。
論,是企業成果的總和。包括利潤、科技成果、管理成果、從經營中提煉的經驗和教訓等。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啊。
佛門三藏是佛教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佛教宣傳的主要手段之一。佛教作為宗教的一種,也有多種部分組成。包括哲學、儀式、有形信條、語言文化、甚至包括迷信來組成。佛教相信因果報應,相信六道輪回,這是他的哲學思想。佛教的信徒有很多的清規戒律,要做早晚課,吃飯穿衣化緣等有詳細的規定,頭上還有戒疤,這是佛教的儀式。出家修行的叫和尚,在家修行的叫居士,供以衣食的叫施主,見面雙手合什,口念阿彌陀佛。這是有形信條和語言文化。并且這些都深入人心。請問咱們的管理者,這些,企業里做到了嗎?咱們文化建設有沒有如此的深入人心呢?如果,沒有,該怎么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