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軍事原則:
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敵,后打集中和強大之敵;
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廣大農村,后取大城市;
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不以保守或奪取城市和地方為主要目標;
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包圍并力求全殲敵人;
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
發揚勇敢戰斗、不怕犧牲、不怕疲勞和連續作戰的作風;
力求在運動中殲滅敵人,同時注重陣地攻擊戰術,奪取敵人的據點和城市;
一切敵人守備薄弱的據點和城市堅決奪取之,一切敵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備而環境又許可加以奪取的據點和城市相機奪取之,一切敵人守備強固的據點和城市則待條件成熟時奪取之;
以俘獲敵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員補充自己;
善于利用兩個戰役的間隙休息和整訓部隊,但盡可能不使敵人獲得喘息的時間。
“十六字訣”: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毛澤東游擊戰爭戰略戰術總的指導原則是:
分兵以發動群眾,集中以應付敵人;避免硬仗,以孤立分散之敵和戰斗較弱的地方部隊為主要作戰對象;以襲擊為主要戰斗方式,速戰速決;在強敵跟追下,采取盤旋式打圈子方法。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里操勝算;
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
誘敵深入的最終目的是保存軍力,后發制人。要做到這一點,須造成有利于我不利于敵的條件,毛澤東將其概括為六條:一是積極援助紅軍的人民,二是有利作戰的陣地,三是紅軍主力的全部集中,四是發現敵人的薄弱環節,五是使敵人疲勞沮喪,六是使敵人發生過失。
毛澤東說:“必須敵情、地形、人民等條件,都利于我,不利于敵,確有把握而后動手。否則寧可退讓,持重待機。機會總是有的,不可率爾應戰”。
毛澤東指示:誘敵深入,敵不動我不打,敵不進到有利于我、不利于敵之地點我亦不打,完全立于主動地位。
慎重初戰三原則:第一,必須打勝;第二,必須照顧全戰役計劃;第三,必須照顧下一個戰略階段。
沒有風險的戰爭是不存在的。戰爭的指導者既不能做一觸就跳的莽將軍,又不能成為謹小慎微的怯將軍。慎戰又不放過任何有利戰機,初戰必勝又不奢求一鳴驚人,毛澤東精確把握住了戰爭中錯綜復雜的內部關系,以慎戰將相對把握化作戰爭指導的成竹在胸,以慎重初戰三原則將戰爭中偶然性和不確定性變為通往最后勝利的石階,從而掌控住復雜戰局變化,把戰爭導入自己設定的軌跡。
打仗沒有什么神秘,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什么戰略戰術,無非就是這四句話。
要奪取戰爭的勝利,必須力避被動,力爭主動。主動權,是勝利之母,掌握了主動權,常能“高屋建瓴,勢如破竹”;失去了主動權,就要受制于人,兵臨險境。
我們對付敵人的方法,要看敵人的多少,了解敵人的情況。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賺錢就來,蝕本不干。
“打得贏就打”,主要體現為進攻性,就是在戰役戰斗中,不放棄任何殲敵時機,主動進攻,速戰速決。“打不贏就走”,則主要體現為流動性,就是不固守一城一地,這里不好打就到別處打。
毛澤東歸納出四種情況下不能打必須走:一是當面的敵人多了不好打時;二是當面敵人雖不多,但它和鄰近敵人十分密接,也不好打時;三是遭遇凡不孤立而占有十分鞏固陣地之敵不好打時;四是打而不能解決戰斗,不好再繼續打時。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關鍵在于要有“我的”一套。首先是不與強敵糾纏,決不在敵人期待的時間、地點,以敵人期待的方式與敵人交鋒;其次是以靈活的機動與作戰,調動敵人,制約敵人,把戰爭完全導入對自己有利的軌道,按照自己的節奏、方式,完全主動地與敵人交戰。
毛澤東說:“被敵逼迫到被動地位的事是常有的,重要的是要迅速地恢復主動地位……要完全達到這種目的,集中兵力、運動戰、速決戰、殲滅戰,都是必要的條件。而集中兵力,是首先的和主要的”。
毛澤東的原則是:集中最大兵力于主要作戰方向,堅決反對全線出擊,四面應敵和“兩個拳頭打人”。具體打法并不是將兵力堆積一處,而是要分路合擊一個目標,也就是毛澤東說的分進合擊方法。
以散耗集,以集滅散
劉伯承元帥曾將人民解放軍的戰法總結為兩句話:“外線作戰以分進合擊為原則,內線作戰以各個擊破為原則”。
要打弱敵,關鍵在于善于找到弱敵,確定正確的作戰方向和作戰對象。毛澤東說:“當敵人開始進攻時,我們往往不知敵之分進各軍何部最強,何部次強,何部最弱,何部次弱,需要一個偵察的過程。往往需要許多時間,才能達此目的。戰略退卻所以必要,這也是一個理由。”因此,先打弱敵,又與誘敵深入等戰法的密切運用相關。
衡量好打之敵的三個標準:一是敵人疲勞了,二是敵人發生過失了,三是比較的缺乏戰斗力。
兵法之道,變則通,通則勝。
毛澤東對這一過程有過一次很好的描述:戰爭初期要小打,集中十倍八倍的兵力先消滅敵人兩個營,兩個團,兩個師,有了經驗,有了把握之后,再逐步擴大,逼著敵人逐步增兵,一個一個吃掉它。
絕不膠著戀戰,只求勝不求全,故能勝易勝。
毛澤東總結作戰經驗,歸納了速決戰的幾個具體條件:“準備充足,不失時機,集中優勢兵力,包圍迂回戰術,良好陣地,打運動中之敵,或打駐止而陣地尚不鞏固之敵。”
“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在戰爭的舞臺上,毛澤東所看重的從來都是生存的空間、作戰的空間。以空間換生存,以空間換時間,以空間換發展,以空間換戰機,以空間換勝利,創造戰場,克敵制勝。
一部紅軍反“圍剿”作戰史,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一部“以空間換時間”、“以空間換戰機”的作戰史。紅軍以部分根據地“空間”的喪失,爭取到集中兵力、選擇戰場和疲勞敵人的“時間”,獲得了各個殲滅敵人的戰機,從而贏得反“圍剿”作戰的勝利。
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應該根本避免進行賭國家命運的戰略決戰。而“不決戰就須放棄土地,這是沒有疑問的,在無可避免的情況下,只好勇敢地放棄。這是以土地換時間的正確的政策。”
對毛澤東來說,戰場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地理概念,而是一個主觀能動的、因敵而變的、可以發揮創造的作戰空間。
內線防御與外線進攻相結合,
戰略上的內線作戰,戰役戰斗上的外線作戰,內線作戰與外線作戰相互轉化。將敵軍對我軍的戰略上優勢,改為我軍對敵軍的戰役或戰斗上的優勢。這即是所謂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
無論是主力跳出敵人包圍圈所實施的外線進攻,還是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要恰當地選擇跳出的時機、外線作戰的方向與所要進攻的敵人。這是把握外線作戰主動權的關鍵。
在日偽軍向抗日根據地進攻的時候,抗日根據地以一部軍隊協同地方武裝采取堅壁清野等方法,堅持內線作戰,疲憊、消耗日偽軍,主力則跳出日偽軍合圍,到日偽軍后方去,向日偽軍“來的一帶地方”展開積極進攻,內外結合夾擊日偽軍,迫使進入抗日根據地的日偽軍回援。
當內線能多消滅敵軍,就暫時在內線多打勝仗,當外線能創造更加廣闊的天地時,他一定出奇制勝。毛澤東從不因循機械的定法,而是根據具體情況,采用適當方式。
要進一步確立運動戰的指導思想,“大踏步進退,不拘一城一地之得失”,實行“完全主動”的作戰。
毛澤東所強調的“不拘一城一地之得失”,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實行完全主動的作戰。他強調:放棄城市和地盤時,要有利于殲滅敵人有生力量,而不是無代價放棄;要邊打邊撤,而不是一瀉千里;要有選擇的放棄,在放棄中保持野戰軍機動作戰所必需的回旋余地,創造戰場。有打有放,打放自如。
天作棋盤星作子,日月爭光。
攻點打援,就是圍城打援,即攻擊敵人必救的戰略要點,調動敵人來援,在運動中殲滅之。這是解放軍在暫時不具備攻擊國民黨軍重點設防城市的情況下,采取的一種過渡戰法。
第一:敢不敢進攻國民黨軍重兵守備的大城市;第二,敢不敢在國民黨軍重兵增援時,有打前所未有的大殲滅戰的決心。
毛澤東用兵如神的重要前提是他對事業、對勝利的堅定信念。
“抓住戰略樞紐部署戰役,抓住戰役樞紐部署戰斗”,是毛澤東用兵的一個重要指導原則。所謂樞紐,是指對戰爭全局具有決定性的關節。
毛澤東說:“指揮全局的人,最緊要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擺在照顧戰爭的全局上面。主要是依據情況,照顧部隊和兵團的組成問題,照顧兩個戰役之間的關系問題,照顧各個作戰階段之間的關系問題,照顧我方全部活動和敵方全部活動之間的關系問題,這些都是最吃力的地方,如果丟了這個去忙一些別的次要的問題,那就要吃虧了。”
毛澤東的統將原則是:“大權獨攬,小權分散”,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將能而君不御。
蔣介石敗退臺灣島后,曾經對國共兩黨軍隊的作戰思想做了一番絕妙的對比,他說:“###自江西以來,因為兵員缺乏,武器寡劣,談不上軍事科學,故以我國古代的軍事哲學為基本思想,講求奇正虛實,講求運用變化,寓生活于戰斗,寓訓練于戰場,翻陳出新,千錘百煉,狡詭虞詐,神出鬼沒,極盡戰爭藝術化之能事。故其戰術思想是基于軍事哲學的反復實踐而形成統一的一套。”“我軍則以軍事科學為軍官學校訓練的范本,于是學德國、學日本、學蘇俄、學美國,東抄西襲,各鳴其是。頭腦先入主觀,門戶各不相上下,對外國的軍事科學未得皮毛,反將自己的傳統的軍事哲學拋棄無遺,逐漸變成死的訓練、死的指揮、死的戰法,而無戰術思想可言。”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