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愿景概述
企業愿景又譯企業遠景,簡稱愿景(Vision),或譯做遠景、遠見,在90年代盛行一時。所謂愿景,由組織內部的成員所制訂,借由團隊討論,獲得組織一致的共識,形成大家愿意全力以赴的未來方向。所謂愿景管理,就是結合個人價值觀與組織目的,透過開發愿景、瞄準愿景、落實愿景的三部曲,建立團隊,邁向組織成功,促使組織力量極大化發揮。
愿景形成后,組織負責人應對內部成員做簡單、扼要且明確的陳述,以激發內部士氣,并應落實為組織目標和行動方案,具體推動。
一般而言,企業愿景大都具有前瞻性的計劃或開創性的目標,作為企業發展的指引方針。在西方的管理論著中,許多杰出的企業大多具有一個特點,就是強調企業愿景的重要性,因為唯有借重愿景,才能有效的培育與鼓舞組織內部所有人,激發個人潛能,激勵員工竭盡所能,增加組織生產力,達到顧客滿意度的目標。
企業的愿景不只專屬于企業負責人所有,企業內部每位成員都應參與構思制訂愿景與溝通共識,透過制訂愿景的過程,可使得愿景更有價值,企業更有競爭力。
企業愿景是企業戰略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愿景顧名思義是指:根據企業現有階段經營與管理發展的需要,對企業未來發展方向的一種期望、一種預測、一種定位。并通過市場的效應,及時有效的整合企業內外信息渠道和資源渠道,以此來規劃和制定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企業的核心價值、企業的原則、企業的精神、企業的信條等抽象的觀念或姿態;和企業的使命、存在意義、經營方針、事業領域、核心競爭力、行為方針、執行力度等細微性的工作。從而讓企業的全體員工及時有效地通曉企業愿景賦予的使命和責任,使企業在計劃---實行---評價---反饋的循環過程中,不斷地增強自身解決問題的力度和強度。
企業愿景的產生背景
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和杰里·波拉斯(Jerry I.Porras)在《built to last : successful habits of visionary companies》一書中將企業劃分為兩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是明確企業愿景,并成功地將它扎根于員工之中的企業。這些企業大多是排位世界首位的受尊重的企業。
第二種類型是認為只要提高銷售額即萬事大吉,而沒有明確的經營理念或企業愿景,或企業愿景沒有擴散到企業。這些企業絕不可能居世界首位,只有企業全體員工共同擁有企業愿景,則這個企業就有了成長為優良企業的基礎。
企業愿景的層次劃分
企業愿景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
· 上層是企業針對社會或世界的;
· 中層是企業的經營領域和目的;
· 下層是員工的行動準則或實務指南。
企業愿景的本質
企業愿景的本質就是將企業的存在價值提升到極限。傳統觀念認為,企業的存在價值是企業作為實現幸福的人類社會的手段與工具,在促進全社會幸福和尋找新的財富來源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近來在此基礎上對企業的活動增加了與全球自然環境共生(如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和對國際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如國際性的標準SA:8000(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 <社會責任8000> 的簡稱)等內容,使企業存在價值這一概念更加完整。在價值觀經歷全球化變革的時代,企業愿景及其概念范圍也有必要擴大。
在先進企業的經營活動中,很容易發現優秀企業愿景的例子。如"重視實際和價值"的GE公司的理念,"強調人類健康信條"的強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J$J公司)的理念,"尊重革新和創意"的3M公司的理念,"強調持續革新和改善"的Motorola公司理念等等。
企業愿景的作用
企業愿景的作用是促使組織的所有部門擁向同一目標并給予鼓勵。同時,它也是員工日常工作中的價值判斷基準。為此,在規定企業愿景時應明確企業的提供價值和目的。企業的提供價值是企業本質的存在理由和信念。這不同于財務報表上的利潤或"近視(myopia)"的期望值。如沃爾瑪公司(wal-mart公司)的"顧客第一 "P&G公司的"品質第一和正直的企業"等正是體現企業提供價值的代表性例子。
企業愿景的另一構成要素企業目的是給企業員工指示發展方向,提供激勵的基本框架,如merck公司(美國默克集團)的"幫助同疾病斗爭的人",GE公司的"以技術和革新來使生活豐饒"等都是體現企業存在目的的代表例子。
從上述世界性的優秀企業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并不是在企業創立之初就能規定明確的企業愿景的內容及其實行方法,也沒有怎樣才是最好的標準答案。就是說,企業愿景不是由其內容,而是由其理念的明確性和理念下的整合性的經營活動來規定和強化的。例如許多企業都可以規定"利用尖端技術生產出電子產品來貢獻社會和人類 "作為同樣的企業愿景,但關鍵是這種愿景有多么深遠并且是否能一貫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