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到大陸北京的北京飯店參加一場學術研討會,會中發表筆者研究「企業創新譯碼方法之初步設計」論文的心得。會后也與北京大學的專家學者交流筆者這幾年在兩岸推動創新的實際經驗。而這時候剛好看到中央社的報導全球競爭力報告,感受頗深。
世界經濟論壇(WEF)公布2013-2014年度「全球競爭力報告」,報告中預測創新能力將是未來區分國家發展程度的標準,創新及公共機構力量逐漸成為國家長期競爭力愿景的重點。WEF調查148個經濟體,前10名依序為瑞士、新加坡、芬蘭、德國、美國、瑞典、香港、荷蘭、日本、英國。臺灣今年第12名,較去年進步1名。臺灣在創新指標上表現不俗,在發展程度上,WEF將臺灣列為先進的「創新驅動」階段。但臺灣到底做了那些「創新驅動」的事情呢?難道提撥一些經費補助創新研發,找一些外國專家來臺灣談談創新經驗就能創新驅動嗎?企業家只要在公司愿景理念上加上「創新」二字就能蛻變成創新型企業嗎?創新絕沒那么簡單,但幸好也沒有我們想象的困難。這當然與掌握一些「創新關鍵機制」有關,筆者之前分享的一些文章中都有陸續提到。
WEF創始人兼執行主席史瓦布(Klaus Schwab)預測,「已開發國家」和「較低開發國家」之間的傳統界線會漸漸消失,人們會改以「創新豐富」及「創新貧乏」的標準區分這些國家,因此企業、政府、公民社會領袖應合作打造能培育創新能力的教育體系及環境。所以我也在評估找一些高中或大學合作建立培育學生創新力的最佳機制方法,希望能略盡個人綿薄的社會責任。
剛好10月份哈佛商業評論封面主題是「極限創新力」,雜志中寫到的「創新特種部隊」DARPA,文中所說的三大要素:遠大目標、臨時項目團隊及獨立性,正是我多年來參與多個世界500強公司有關研發創新項目所積累的經驗不謀而合。上從政府部門,下至企業或個人,在創新的軟實力及硬實力上都要與時俱進,用心修練。方能面對問題時「輕安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