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詹長霖 AIM俐鉅創新總經理兼首席創新官
關于工業4.0(臺灣稱生產力4.0),越來越多的人在說,也有不少的人在寫。但是對于大部分聽眾和讀者來說,它依然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以我們AIM俐鉅創新顧問團隊實際輔導企業導入經驗總結,結合底下三張圖來分析下各國的工業4.0發展。
第一張圖:什么是工業4.0?
工業4.0,意為“第四次工業革命”, 即“以信息物理系統為基礎的智能化生產” 。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基礎,是已經實現的前三次工業革命。其主要特征就是綜合利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創造的“物理系統”和第三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日益完備的“信息系統”,通過兩者的融合,實現智能化生產。
最好的比擬也許是人體的結構。人體即由“物理”和“信息”兩個系統組成,健壯的身體、靈巧的四肢、敏銳的感官,便相當于一個嵌入了無數傳感器的“物理系統”,人的大腦和意識,賦予了人思考、社交和活動的能力,構成了一個完備的“信息系統”,控制和操縱肌體這一“物理系統”。
第二張圖:各國的工業4.0,名稱各不同!
工業4.0也許是德國最新提出的,但資源整合并非唯獨是德國工業4.0的目標。事實上,許多國家都發表了類似的綱領性文件,只不過各有不同的提法,如美國的“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日本的“科技工業聯盟”、英國的“工業2050戰略”和中國的“智能制造”等等。自然,誰能早日實現這一戰略,誰就在國際上獲得了“先發制人”的先機,擁有了標準制定者的地位。
第三張圖:各國的工業4.0,特點各不同
Part1:德國工業4.0與中國制造2025
德國是制造業的強國,中國是制造業的大國;德國已經完成了工業3.0,而中國尚在工業2.0階段。比較“德國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有很多共同點,也有不少區別。
共同點是,兩個戰略都是為了迎接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到來,著眼于以數字化和網絡化為支持的智能化生產。
不同點是:一、兩國的制造業基礎不一樣,德國是制造業強國,中國是制造業大國。中國制造占世界制造的20%,但有點“虛胖”,不強。二、發展階段不一樣,德國已完成工業3.0,而中國工業化發展歷史不長,大部分還沒有自動化和數字化,尚處在工業2.0階段,部分達到3.0水平。所以,中國發展工業要2.0、3.0和4.0齊頭并進。 ” ——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馬凱這樣解答到!
就拿底下這張汽車行業比較圖來說:
Part2:德國工業4.0與美國AMP
“工業4.0“發源于德國,發揚于美國!
我們知道德國確實在制造技術方面是強國,但是主要的信息技術還是由美國掌控。美國詮釋工業4.0為工業互聯網。
簡單的,我們同樣以汽車行業為例,戴姆勒公司(總部位于德國斯圖加特,是全球最大的商用車制造商,全球第二大豪華車生產商、第二大卡車生產商。公司旗下包括梅賽德斯-奔馳汽車、梅賽德斯-奔馳輕型商用車、戴姆勒載重車和戴姆勒金融服務等四大業務單元。)在硅谷專門設置了研發中心,以開發車載智能娛樂系統,但這一系統最終要靠蘋果的Siri語音系統來控制。可見,誰能掌握附著在這些智能化了的產品上的數據與信息,誰就掌握著提供智能化服務的能力。
這一波全球工業4.0的發展機會對于兩岸產業升級轉型是至關重要,尤其是臺灣。誠如彭明輝教授(臺灣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在「臺灣是不是選錯了戰場」文章中所寫的,很多人都知道臺灣不該再代工了,卻很少人認真想過,臺灣是不是一直都選錯了戰場,所以才無法擺脫代工的命運?
福布斯2015年的全球兩千大企業顯示,體型不同的國家各有他適合的主打戰場。美國的制造業主打新興科技的消費品市場,歐陸國家主打量大的耐久財和商用、工業用生產設備;而瑞典這種小國則主打量小價高的商用級和工業級產品。只有臺灣是不自量力地在主打量大的新興消費品市場,難怪只能被整合到美國的供應鏈里去代工,并隨時被新興國家取代!
如果再認真去分析福布斯2015年全球兩千大企業中德國或瑞典的入榜制造業,就會發現適合臺灣的藍海無所不在,只是我們對「利基市場」的想象一直太狹隘而已。
資料參考:中外管理雜志;梧桐會發布的工業4.0專題研究報告;搜狐汽車圖解以及中國機械網
建議課程:創新解碼工業4.0、智能物聯網創新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