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認真的關注一下中國企業經營的狀況,看到更多的情況就是當民營企業與外企展開激烈的市場廝殺時,最終丟盔棄家的往往都是民企。那么,又該如何看待外資和民企之間的“戰爭“呢?在自家門口,民企陷入失敗的尷尬境地,究竟又有著哪些原因呢?
改革開放,引進外資,政府的本意是通過引進外資,盡快建立起一批現代企業,從而有效推動經濟建設。但是,在引進外資的同時,政府又對民資同時施加了種種限制政策,從而使得國內的民間投資被壓制,而大而全的國企卻充斥于中國各個行業,尤其是在資源領域。比如說鋼鐵行業、電力市場,政府的調控使得在該行業內,民企毫無立足之地?,F實中的情況是,電力、石化等行業,其進入壁壘雖然略有緩和,但依然大量存在。民營經濟在這些行業面前陷入了尷尬境地,即使法律沒有禁入,民企也很難涉足其中。
國企許多年來一直存在著產權關系不清、政企不分、效率低下、資本金不足、負債率高、市場競爭力缺乏等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國企選擇了與外資的合作,跨過公司以戰略投資者的身份參與到國有企業的股權重組中來,而外企所涉足的行業中,就包括上面所提到的“高門檻“行業。政府允許外資進入這些行業,甚至國有企業寧可打包直接賣給國際資本,給外資以極大的優惠條件,也不相信民企會有這個實力和能力,而且政府部門往往以“內資外資平等競爭”“引進先進技術”等理由,忽視民企在自主研發、自立標準方面的努力。
一個國家的經濟競爭力最終將又這個國家的企業競爭力支撐,這就尤其需要國家創建公平的商業環境。而從各國的經濟發展經驗來看,一個國家的壟斷經濟越多,對整體經濟的長期發展越不利。甚至可以說,壟斷收入越高,國家的經濟就越危險,公平與效率就越難以實現。從這個高度理解,中國更需要引進的也許不是外資,而是一種能夠促進企業競爭的公平機制。
面對這樣的競爭格局,人們也許可以理解,為什么中國時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個發展不錯的民營企業突然間接受了外資并購,將自己賣出。在中國GDP連續保持高速增長的大背景下,民企為什么會“委身”他人?一個做的成功的企業家,會把自己的公司賣給他人,這種并購本身就是反常。這實際上表明了,中國的民營企業家認為現在套現能比未來獲得更大的收益,也就是說,中國民營企業對未來成長的信心不足。
在全球一體化的經濟環境下,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最終取決企業的實力——不論是國有還是民營,這個國家對其企業給予什么樣的“待遇”,這才是關鍵。中國的民營企業所受的局限過多,生存空間狹小,如果不改變這一根本問題,在與外資的“戰爭”中民企將面對更為艱難的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