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制品結構的平衡發展關乎未來
蔣健才
摘要:2004年安徽阜陽劣質奶粉事件、2005年雀巢碘超標事件、2006年光明山盟過期奶事件、2008年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直到目前的奶粉激素過量事件,全面引發了奶制品的市場信任危機,奶制品行業的發展一度受到阻礙。
關鍵詞:奶制品 質量 市場 監管 競爭 蔣氏平衡理論
奶制品行業發展受阻歸根結底只有一個原因:就是奶制品行業質量出現問題,奶制品質量問題主要表現:蔣健才老師從蔣氏平衡理論出發,認為是兩個不平衡所致;一個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信息的不平衡,也是經濟學中提到的信息不對稱性;其二就是監管力度與市場的不平衡性。
信息不平衡:
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信息不對稱性導致了一些生產廠商有弄虛作假及不正當競爭的機會;我們知道,奶制品是一個特殊類的產品,消費者無法從品嘗、觀察、嗅覺來識別奶制品的質量,必須要有專門的精密儀器檢測方可,并且即使不合格的奶粉對正常健康的人體的危害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就顯現出來,奶制品生產廠商為了獲得高額利潤,降低生產成本,所以才會有劣質奶粉事件、過期奶粉事件。
不正當競爭行為,奶制品的信息不對稱性導致消費者無從真正判別奶制品的優劣,只能單憑主觀意識的想當然行為去判別,例如三聚氰胺事件,其就是利用了消費者的默認意識:即奶味濃的就好。
監管力度與市場不平衡:
監管力度與市場的不平衡性,奶制品市場的高額利潤導致違規利潤遠遠高于違規成本,這就促成了奶制品生產企業鋌而走險。在2009年金融危機嚴重期間,傾倒牛奶事件就充分反映了我國奶制品監管力度的缺陷。2009年據河北某當地媒體報道,在石家莊市的鹿泉、行唐、元氏等地,最近都不止一次發生過倒奶事件。曾有幾天,在一些牛奶收購點每天都有幾噸鮮奶因檢測不合格而被倒掉。為什么原本合格的牛奶卻不合格了?其中一位工作人員道出了原因:“關鍵是奶多了!企業用不完,檢測標準就嚴了。企業不收購,只好倒掉……是不是質量不合格,這個不太好說。如果企業需要鮮奶100噸,奶農只能提供80噸,那怎么檢驗都合格;如果你交來了150噸,那最后總要有幾十噸不合格。”這嚴重反映了我國奶制品監管力度的缺陷,檢測的標準竟然是受市場供需關系所支配!
質量與品牌,短期利益與長久發展:
紙里包不住火,以質量為代價謀取高額利潤,或者是摻雜有害物假象提高產品質量,從而獲得市場的做法雖然能獲利一時,但最終必將為市場所淘汰!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奶制品行業不是水果、蔬菜,能夠簡單的辨別質量的好壞;它是一個信任產品,正如前文所說,其具有著信息的不平衡性,這是一個雙刃劍,可以為心懷不軌的商家提供了有機可乘的機會,但一旦出現問題,則是徹底毀掉了一個品牌,因為消費者無法判別你新生產的產品是不是合格,再想樹立品牌形象,樹立企業誠信將是極其困難!正如印度一部電影里所說的:“賊的兒子永遠是賊”!
所以說,產品質量對于一個有追求的企業來說是應該必須自覺遵守的,并嚴格自己約束自己的,尤其是關乎民生健康的奶制品行業而言!
質量監管與競爭:
奶制品行業是關乎民生健康的行業,尤其是近幾年我國奶制品問題頻發,社會高度關注,加強奶制品監管力度呼吁不斷,加強奶制品監管力度已經是勢在必行!
尤其是金融危機之后,國際重要貨幣匯率的變化,受人民幣升值的影響,國外產品在我國的競爭優勢更大,在這樣的情況下,市場競爭激烈,優勝劣汰,以產品質量為代價的發展不但不是發展反而是一道催命符,必將是自己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奶制品行業企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嚴把質量關:企業不應該是被動的去提高產品質量,而應該是主動的去提高產品質量,把產品質量作為企業發展的關鍵。同時這也是我國奶制品行業的整體發展趨勢。
工藝創新:引進、研發新型的產品工藝,以提高產品質量、節省生產成本
產品質量信息平衡:企業可將大量的廣告投入拿出一部分,盡可能的建立起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信息平衡,也就是信息對稱
走精品路線:廉價路線在乳制品行業并不適應,為什么?因為消費者之所以會在奶制品諸如牛奶、酸奶、奶粉等消費,看重的就是其營養高,選擇的是質量信得過產品,廉價反而是被放在最后的位置,奶制品的消費不是在相同價格比質量,而是相同質量比價格,前提就是質量,所以說奶制品的發展路線應該是精品路線。
蔣健才老師介紹:
蔣健才老師自1993年自己下海經商,先后擔任廣東精信咨詢有限公司,福金股票接受系統證券分析師,銷售經理;廣東電視臺股評嘉賓;廣州致富股票分析科技有限公司,廣州珠江圖文總經理,法人;北京東方億融財經信息咨詢有限公司,證券講師,華南大區經理;廣州博信投資咨詢有限公司業務總監;廣東新量子投資管理公司市場總監。一直從事企業經營管理,證券營銷,證券投資分析,投資理財等。 有著豐富的企業管理,市場營銷策劃經驗;準確的金融證券趨勢判斷,投資理財能力。并多次受邀作為香港,內地聯合舉辦的大型金融分析論壇的主講嘉賓之一。其理論觀點都獲得了極高的評價和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