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類書籍,我們稱之為口號類眾書,此類物種更常見于商業類書籍,其立意之新穎,語氣之強烈,讓人總有不買不行的沖動,看這樣的書,閱讀的過程是激情有余,而其留下的記憶卻......往往經不住實踐的考驗,甚至經不起邏輯的推敲,但絕對是一個成功的“銷售過程”,大家可以批評這種浮躁,也可以理解這種熱情,雖然活力有余,冷靜不足,當我今天談起“商業模式”的時候,有些朋友可能會對這舶來的概念產生懷疑,特別是在這個流行玩概念的時代。客觀地講,這不是一個新概念,早在50年代,“商業模式”既已經提出,但是學界一直不夠重視,直到80年代開始才引起重視,不可否認當今出版界、培訓界都總愛拿出一些新的概念出來進行商業運作,但是從學術實踐的角度講,《企業戰略管理》學科需要“商業模式”這個概念【商業模式是一種包含一系列要素及關系的概念性工具】,因為只有把那些經典的“戰略管理思想”作為元素具體到商業模式中去,才能發揮這些思想的最大價值。
有人認為商業模式是為了客戶價值最大化,有人說是為了利益關系者結構的最優化,而我卻只能給出一個最庸俗的理解——商業模式就是要如何盈利,因為公司存在的目的就是盈利,“客戶價值最大化”解決的是收入模式的問題——如何持續地掙錢,但是掙到錢并不意味著可以盈利,因為還有成本結構,許多非營利的機構的確能夠為客戶創造更大的價值,但是他們并不考慮盈利,也許會考慮節余;同樣的,利益關系者結構的優化也并不是商業模式的核心問題,無論如何優化,其目的都是為了降低交易成本,,但同樣并不是盈利本身,而商業模式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盈利,盈利 = 收入模式(產品與服務+銷售收入+客戶關系)- 成本結構(核心能力+活動配置+合作伙伴關系網絡),所以商業模式需要涉及的是整個盈利結構的各元素的綜合考量,任何偏頗是不客觀、不科學的。
當談到商業模式的時候,總會提到B2B模式、B2C模式、“鼠標加水泥模式”、“廣告收益模式”、“剃刀模式”......等,確切地說它們都是屬于收入模式的范疇,并不能以點帶面地認為是商業模式的全部,就像一個家庭裝修的結構圖,我們不能因為客廳重要,就把整個家裝全部弄成客廳,收入模式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沒有核心能力,沒有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如果組織效率低下,都可能使其致命。
我在某些文章中看到這樣的觀點:
“......而在中國,商業模式的創新,顯然比技術創新更為重要。
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國存在一個龐大而低端的消費市場,而且這個市場在絕對意義上說,遠遠沒有飽和,無數商品還沒有被尋常消費者享受到,商業并沒有得到更廣泛普及。而在短期內,國民的收入不會發生大的變化,這也導致中國對高端消費的抑制,這個時候,發現新的需求,并且創造出新的需求模式,顯得尤其重要......”
對于這樣的論點,我深不贊同,首先,技術創新是商業模式中構成核心能力的重要部分,沒有技術上的創新,空談商業模式創新是沒有意義的。其次,中國并不是一個低端消費品市場,這是一個發展中的市場,但絕對不是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難道大家認為IPHONE、HTC、聯想、NOKIA就賣不過那些山寨手機嗎?試觀,國內哪一個行業尚還沒有樹立起知名品牌的標桿,而且優質商品也不一定就是高價位,技術創新的目的更不是為了高價位,這與技術創新的目的完全相反,但是筆者的意見,卻讓我深深地預感一種投機取巧的危險,在全球商業模式越來越依賴技術創新的同時,而我們卻在試圖擺脫它,因為我們認為創意性地打造一個收入模式更適宜于低成本的運作,但是核心能力在哪里?我們都知道——任何沒有核心能力的商業模式都會被別人輕易地復制,哪怕在當初,你高喊它有多么的與眾不同,到最后,在一個狹小的行業卻擁有無數的競爭者在制造紅海。所以要想讓你的商業模式無法被復制,那就得看你是否掌握了核心技術或資源,這是一個多么簡單的問題!
我這里談到的技術創新,并不僅是指技術的原創性,并不是指獲得專利的多少,我說的技術創新包括技術原創、新技術的使用、技術改進,當我們回頭看看中國比較成功的明星級企業,諸如“淘寶網”、“海爾集團”“聯想集團”、“七天酒店”,他們的成功無不是依賴新技術的發展與使用。技術創新的目的就是為了推出高附加值的產品,同時降低制造成本,這無不涉及到企業如何盈利的根本問題,產學研的高度結合,跨學科、跨專業的技術合作都是技術創新的范疇,同時也是商業模式考慮的范疇。
設計商業模式,并不在于全副精力地打造某一個要素,因為單個的要素并不能獨立地發揮作用,獨特的收入模式可以打造優質的客戶體驗,良好的客戶關系可以持續地制造收入流,但是憑什么你能做,別人就不能做,那是核心能力的問題,核心能力包括技術優勢和資源優勢,同時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網可以降低交易成本,組織系統的高效更能夠降低內部活動配置成本,只有成本優化,收入增加——才能真正地實現商業模式的健康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