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中國企業在醫療保健領域瘋狂收購的時刻:彭博數據顯示,今年中國企業在制藥、生物技術和保健領域的收購額已過39億美元,超過去年全年總量,相比2012年的總額提升十倍。“有些投資制藥產品的中國企業已經接近獲得歐美的批準。”美國銀行George Lin表示。“一旦獲得準入,中國企業很有可能會進一步瞄準相似領域的其他海外企業。”
中國商業巨頭面臨國內經濟增速放緩和技術水平亟需提升的雙重壓力,“走出去”的動力更加明顯。5000家中國藥企無一上榜全球制藥企業排名50強,在國內的激烈競爭還使得價格不斷下行,企業希望通過海外并購提升技術,擴大市場來獲得更多的利潤。
這種海外收購可能也得到政府的支持。德國商業銀行亞洲高級經濟學家周浩認為,“借債收購”的中國企業背后是大量融資或“官方”支持下的高杠桿收購。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認為 ,海外投資帶來的資本外流為人民幣貶值提供了依據,而人民幣的貶值將會重新建立中國的成本優勢,幫助中國更輕松的輸出過剩產能。
今年五月,投資公司科瑞集團以12億美元收購英國人血血漿產品生產商Bio Products Laboratory Ltd. ,彭博數據顯示,這是中國企業在制藥領域最大的一筆國際收購。科瑞集團旗下擁有國內血液制品生產企業上海萊士。同月,復星醫藥提交非約束性收購要約,擬參與競購印度制藥企業Gland Pharma Ltd. 約96%的股權。
面對國內制藥商的競爭激烈和擴張空間的不足,中國企業希望通過海外并購在提升技術的同時,擴大市場來獲得更多的利潤。目前中國企業中跨國公司數量還相對較少,海外收購幫助中國企業進一步推進國際化。麥肯錫高級合伙人Franck Le Deu認為,印度制藥商有較強的技術,并且在發達市場占優商業上的一席之地,他們或許能支持中國企業獲得較好的全球化平臺。復星醫藥在5月份的公告中也提到,如果對Gland的收購要約交易成功,公司的國際化程度將得到提升。
法國外貿銀行預計,未來,中國公司將在海外大舉投資。而人民幣可能的貶值壓力來自資本的流出,也與讓人民幣匯率由市場決定的目標相符。周浩認為,中國企業海外企業并購的背后,也有中資金融機構的大力支持,其中不乏政策性銀行。而一些中資商業銀行也愿意為這些并購提供大量的外幣貸款,則也帶有借助于中資企業向外擴張的商業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