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財經,今天下午《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發布,規劃提出:到2017年,京津冀地區PM2.5年平均濃度要控制在73微克/立方米左右。到2020年,PM2.5年平均濃度要控制在64微克/立方米左右,比2013年下降40%左右。
此外,8月29日新《中國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公布,并將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新法在防治范圍、防治對象、監管力度、懲罰力度上均較2000年修改版本嚴格。
根據PM2.5檢測網的空氣質量新標準,24小時PM2.5平均值標準值在35~75微克/立方米之間,空氣質量為良。
2013年我國全年平均霧霾天數達29.9天,創52年之最,74個監測城市的PM2.5平均濃度為72微克/立方米,達標城市僅 4.1%。2014年平均濃度為62微克/立方米, 達標城市11.2%,比上一年略有好轉。
今年入冬以來,北京、上海、天津、河北等多地PM2.5“爆表”,12月上旬,北京首次啟動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
在最近幾次重度霧霾期間,環保部組織專家組對霧霾進行實時源解析,結果顯示,燃煤排放是華北地區污染的第一大來源;整個華北地區每年要消耗的燃煤是4億噸,占全國的十分之一,是全世界的二十分之一。目前,全國每年消耗大約40億噸煤,約一半用于發電,一半用于工業燃燒和民用。
據環保部的統計,我國常規煤炭占到能源消費的67%,清潔能源占比只有13%,為發達國家占比的1/3到1/4,這是導致霧霾的根本原因。中國環科院副院長柴發合此前表示,“目前我國的環保措施大部分都是末端治理,比如脫硫脫硝、強化尾氣排放等;但要從根本上解決霧霾的問題,就必須大力調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和交通運輸結構。”
“十三五規劃建議”指出,支持綠色清潔生產,推進傳統制造業綠色改造,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鼓勵企業工藝技術裝備更新改造。發展綠色金融,設立綠色發展基金。改革環境治理基礎制度,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業排放許可制,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實時在線環境監控系統。健全環境信息公布制度。探索建立跨地區環保機構。開展環保督察巡視,嚴格環保執法。
此后,中央和地方官員也針對推進節能環保、改善環境質量多次表態。11月29日,商務部副部長高燕日前在日本東京舉辦的第九屆中日節能環保綜合論壇上提及,“十三五”時期,綠色發展將成為引領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五大發展理念之一,節能環保全社會投資規模有望達到17萬億元人民幣,將助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和持續發展。
本月2號,中證報援引環保部權威人士稱,針對今年冬季多次出現的嚴重霧霾,重污染天氣防治將作為“十三五”環保規劃的一個重要內容,妥善應對重污染天氣將是下一步大氣污染治理的重點。
本月15日,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吳舜澤表示,PM2.5或將首次納入“十三五”環境質量指標,成為環境方面的第一個質量性約定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