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公布的中國11月官方PMI49.6,創三年最低水平。這和11月財新PMI回升至48.3并創6月以來新高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盡管兩者都處于50“榮辱線”下方,但是樣本的差異化以及非制造業PMI相對強勁的表現還是暗示經濟轉型之路或在進行中。
2013年以來官方制造業PMI和財新/匯豐制造業PMI保持了比較穩定的同步性。但在最新一次的數據中,官方數據繼續下行的同時,財新制造業PMI卻逆勢而上。
財新智庫首席經濟學家何帆表示,11月財新中國制造業PMI延續反彈態勢,表明經濟下行壓力有所減緩,財政發力效果繼續顯現。
法興姚煒之前曾指出,與官方PMI相比,匯豐(如今的財新)PMI樣本中中小企業所占的份額相對較大,而官方PMI中國有企業占比更大。從過往經驗來看,相對于小型的私營制造企業,國有企業可能更能感受到經濟刺激計劃帶來的影響。
日內的數據對比或暗示,隨著中國對于經濟轉型和供給側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市場也開始逐漸意識到,中小企業的角色可能會更為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日內同時公布的中國11月官方非制造業PMI53.6(可以視為服務業PMI,日內的財新服務業PMI數據因未知原因并未如期公布),不僅好于前值的53.1,維持在50分水嶺上方,而且相較于制造業數據,也有非常強勁的“韌性”。
ZH評論認為,或許只有見到服務業PMI數據出現類似制造業PMI的“斷崖”行情,才能有足夠的理由認為中國的轉型之路出現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