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關臨近,上市公司以加速購買理財產品的方式打理手中的大量閑置資金。
據《證券時報》援引的統計數據,今年初至今,已有534家A股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累計金額近4000億元。不僅公司家數超過去年全年的412家,金額也超出同期約兩成。
年底臨近,本月上市公司理財熱大有升溫之勢。東方財富Choice終端統計顯示,11月份以來已有90余家公司發布購買理財產品公告,其中60多家的投入資金中包含閑置募集資金。僅本周二就有玉龍股份等17家上市公司發布了相關公告。
《證券時報》匯總發現,從上市公司披露的公告來看,絕大多數公司購買理財產品鎖定在低風險保本型理財或結構性存款上。
至于理由,公司通常的說法是“為進一步提高資金使用率,合理利用閑置資金,增加公司收益”。上海地區某零售業A股上市公司高管告訴該報,保障資金安全是購買理財產品最優先考慮的,因此公司大多會選擇低風險理財產品,期限最短為7天,最長為1年,年化收益率大概在3%~4%左右。
“銀行理財保本或保證收益產品,安全有保障,收益率高于存款較多,特別是在連續降息的背景下,收益仍較可觀。”某股份制銀行資管部人士表示,盡管信托等產品收益高,但在目前經濟形勢不好、違約事件不斷發生的情況下,風險仍較高。受頻繁降息降準影響,貨幣基金等收益下行,股票基金風險又較高,風險相對最低的保本銀行理財成了上市公司的至愛。
“購買理財產品對于無心改善業績的公司來說,也許是種增收的好辦法。”安信證券一位分析師給出了另一種解釋。
從三季報情況來看,理財產品收益已成為部分公司凈利潤的主要來源。例如,七匹狼今年前三季度錄得的1.8億元凈利潤中,靠理財產品所產生的投資收益就有8952萬元。公司方面稱,目前正在調整發展戰略,擬由“純實業”轉化為“實業+投資”的運營方式,挖掘新的利潤增長點。
此外,業務經營穩定、暫無擴張需求也與上市公司增加理財投資有關。
9月份,開開實業擴大了委托理財范圍,該司3月份稱,擬在2015年利用閑置資金總金額不超過1.2億元,購買保本理財產品。“主要考慮到近期銀行理財保本產品收益率大幅降低,公司希望增加現金資產收益和改善公司經營狀況。”公司相關工作人員對《證券時報》稱,之所以將大量閑置資金用于理財,也跟子公司業務目前不需要扶持、公司主營業務發展穩定有關。
“這么多公司寧愿買理財也不做實業,說明有些上司公司并不看好自己公司或相關市場。”一位不愿署名的分析師對該報表示,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可能也意味著他們認為此中風險低于投資實業或擴大再生產。
當然,上市公司的理財熱潮在此時升溫與“年底效應”也有關系。“每季度末特別是年底,銀行要考核,需要沖規模,這時的資金需求相對較高。”上述資管部人士表示。
在資金面仍保持寬松的市場普遍預期下,市場人士認為,銀行理財收益仍將繼續下調,這也意味著銀行仍會一定程度控制規模增速。“對公理財很多時候是為了維護與企業的關系,所以還是會面向企業客戶發行理財。”上述人士說,為了維護關系,企業想買更高收益的理財產品,銀行即使不想賣,最終也會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