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銀行結售匯和金融機構新增外匯占款雙雙下降。市場驚呼,中國資本加速撤離!隨著貿易順差大幅收窄、私人部門結匯意愿下降,國內的基礎貨幣供給承壓,央行流動性管理迎來挑戰。可是,這真是個大問題嗎?
根據國家外管局,3月銀行結售匯為連續第八個月錄得逆差,為4062億元,創2010年有記錄以來最大。與此同時,3月金融機構外匯占款減少1564億元,較上月減少2000億元。而且一季度央行外占減少2521億元,而去年同期外占增加7879億元,同比少增10400億元。
國家外管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表示,跨境資金流動震蕩加劇,資金呈現流出壓力。他還表示,當前資本流出屬于意料之中的調整,這種調整是可預期的,可解釋的,也是可承受的,“資本流出的渠道主要是藏匯于民和對外債務償還。”
中國資本加速外流不假,但到底有多嚴重?
華創宏觀團隊表示,雖然央行對“藏匯于民”并不十分擔憂,因為這筆資金仍以外匯存款的形式滯留在境內,但如果人民幣匯率持續疲弱,那么私人部門外匯資產的重新配置,就可能不僅僅局限于增持外匯存款,而可能通過多種多樣的渠道溢出境內。
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3月貿易順差從2月600億美元驟減至30.8億美元。因外貿數據疲軟,市場預計中國將讓人民幣貶值,以維持出口。但中國國家總理李克強3月31日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采訪時表示:“現在人民幣總體上處于基本穩定的水平。我不希望看到人民幣繼續貶值。”
盡管如此,華創宏觀稱,3月人民幣匯率整體上還是較為疲弱的,整體上人民幣貶值預期仍較濃厚。
華創宏觀還稱,央行4月20日降準的目的之一,即是緩解外匯占款減少帶來的流動性不足。
不過,興業宏觀首席分析師王涵表示,沒必要對這種趨勢過于擔心。
王涵稱,從各國的國際投資頭寸資產構成對比可以看出,中國的外儲占比太高,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占比太低,這導致了回報很差。要提高國際投資的回報率,就要增大直接+證券投資的占比,降低外儲的占比,也就是藏匯于民,鼓勵資本走出去。這就會體現為外儲的減少、以及前面的“資本外流”。
他表示,由于以前國家對外匯的嚴密控制,使得“資本外流”有了明顯的負面含義。
王涵表示,日韓也經歷過中國當前類似的情形,日韓都出現了國內資本對外直接投資、證券投資明顯增長的情況,明顯也是國內資本走出去。因此,作為提高資本回報、培育周邊國家需求、資本自由化等的重要形式,國內資本走出去將快速增長,同時也將繼續表現為結售匯逆差、外儲下降等,對此要持有更加積極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