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罷工是誰的錯?
案例:
2014年4月28日,浙江溫州某汽配零件制造企業的一個總裝車間員工集體罷工了,緣由今日上午員工看到了3月份的工資明細(該企業發薪日為次月月底,發薪前先公布員工的工資表),很多員工的工資只有1800多,這與平時至少2600相比,明顯低了很多。
那么為什么這個月的工資會滑落呢,原因是3月份工廠搬遷至新落成的新廠,搬遷過程中影響了產能,并且,新廠的流水線沒有老工廠的順手,再加上其他因素,導致3月份的產能很低。然后企業在3月份雖然臨時改變分配模式,由原來的計件制改為計時制,表面上看沒有問題,對工人也很公平,那么為何還會出現上面的一幕呢?
經筆者了解,企業雖然臨時變更政策,由計件制改為計時制(過渡),但是實際操作中,因為找不到東西、經常缺料,導致產線經常被中斷,而一旦停線,班組長就會及時把停線時間記錄起來,然后最后計算工資時,把停線時間全部扣除。天啊,這算哪門子計時制?
這家企業的做法錯在哪里?
臨時采用計時制,本來的目的就是保障員工的利益,但是停機扣時,就變了樣,說穿了就是讓員工承擔搬廠期間的部分損失,這樣做,員工必然不答應。
因為(一下幾點是咨詢師群內老師的看法):
1、工藝沒穩定之前實行計件工資,本身就是個錯誤(這個是變相計件)
2、反饋速度慢
一旦個人單產和產線日產有異常(生物管的職責,但是民企的生物管只做一件訂單轉化工作)
就要考慮全盤對策(沒有人從全局考慮這個問題)
甚至到了發工資的前幾天就要考慮對策(老板、各級主管心里如果裝著員工,那么你就會三思而行)
3、新廠開始時,在設備沒弄熟前不可以按生產率發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