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企業的發展是一個國家的重點,企業的好壞決定國家的經濟實力,決定就業率,決定科技創新,決定國計民生,決定經濟總量,決定這一國家在國際舞臺上話語權。現代企業發展有四百多年了,始與西方,改變了世界格局,為人類帶來豐富的物質享受,使人類走上飛速發展的道路。人類一直在探討企業的做大做強,簡單說就是如何輕松、長久、大量賺錢,也就是探求企業基業常青之法,感悟商道。中國現代企業發展,如不算清末那一段只有30年,還嫩的很,所以膜拜西方的老師,西方的工商管理幾乎統治了中國的商業研究、教學和培訓。
可人們卻又發現很多企業是摸爬滾打起家的雇傭MBA來管理,更有甚者發現聘來的MBA們講的條條是道,可用起來卻不盡然,遠方高薪挖來的MBA和尚卻念不來本地的經。馬云聲稱他自己犯的一大錯誤就是以為老的團隊跟不上時代發展,以為高薪請來的能把企業帶到另一個高度,幾經幾年的折騰發現高人走了,還是當初摸爬滾打起來的18員干將把守著要害位置,而且好干的有聲有色。縱觀人類企業的發展人們驚奇地發現原本松下幸之助、李嘉誠沒上過正規學校;李書福早早就開始創業了;比爾.蓋茨,喬布斯,馬克·扎克伯格都大學讀了一點就開始創業了。而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基業常青的企業,人們發現這個企業的創始人在創業初,或在過程中積淀了一些優秀的品質,把這些品質貫徹在企業的運營中,并一帶帶相傳,才使得企業不因為領導人的逝去而倒臺:杜邦、西門子、松下、通用電氣、萬向都是如此;中國也有跨越社會變革長達350多年的品牌:同仁堂。總結下來,企業的發展決定于創始人的品德、視野、使命和價值觀,說簡單點就是創始人清晰這一生為什么要創辦企業,要實現什么目的,干什么才最值得。創始人把這些精神財富提煉形成企業的指南,并帶代代相傳才有了基業常青的根本。其實家族也是如此,河南鞏義縣康百萬莊富裕12代,長達400余年,靠的就是“留余”的牌匾。
如果把企業管理比作是一個大樹,西方的管理講的是樹干、樹枝和樹葉;西方管理把企業的組織、制度、系統講的很清楚,也很有效。但時至今日西方的研究者們已經發現還有看不見的養分決定樹干、樹枝和樹葉的繁榮昌盛,他們目前還說不清楚。中華文化早就把一切感悟的很清楚,都在我們的文化精髓“易經”、“道德經”之中,縱覽人類的文獻,只有中國的祖宗按他們對自然規律的感知把自然規律記錄下來,只可惜我們感知了“道” ,卻沒有創建出傳道的組織、系統、機制、制度,以至于從15世紀開始越來越偏離中華文化精髓,走向封閉和僵化。西方管理缺失的恰恰是中華文化特有的,需要復興和發揚的,也就是說對宇宙規律的感悟,從天道、地道、人道延伸到商道、企業治理之道、基業常青之道。天道有天德,老子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講的就是宇宙間的一切看似雜亂無章,其實無不在規律當中。孔子也是從這里感悟出“格物,至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人是萬物的尺子,文化是企業的靈魂,尊道奉德是人的標準,品德是人的根本。企業家的德行要符合宇宙的天道和天德,這決定企業的文化基礎,企業文化需要不斷的提煉,不斷的貫徹,成為企業人的準則,代代相傳,以至長久。
近日暢洋老總請我為企業文化助力,他首先是進步和升華了,開始了英雄向領袖的轉變。這也恰恰是我一直的研究方向,一定幫他把企業帶到新的高度。企業文化還是要老板下決心,有愿望和胸懷。文化的根本搞定,組織、制度、規章等有現成西方400的積淀,找最合適的拿來用就是了,關鍵的拿來之前要搞清企業的文化根本。中國文化精髓是道,經營治理為術;人才為本,組織為器;制度為體,文化為魂,中西結合是企業發展的根本,在新時代希望能有更多的企業家感悟道本,中西結合,避免車毀人亡,走上常青之路,從英雄轉向領袖。
再過百年,引領世界商界浪潮的定是中華的商業領袖,其指導方針是中華商道,道本管理;道本管理的創始人是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