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將宇宙間可見的與不可見之存在總結為道的對立統一的動態平衡的狀態, 老子在道德經的第二章中專門闡述了天地間對立統一,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老子在這一章中表達了兩個主題。一是道的最基本的對立統一的準則,世間萬物中都是相互依存,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每一個作用一定有它的反作用,一個極端一定有另外一個極端。因此,宇宙間的一切都處于一種對立統一的無限循環之中。只有美沒有丑,只有善沒有惡的世界是不存在的。
老子在第一個主題的基礎上提出宇宙智慧,宇宙規律貫徹于萬物萬事之中。在這一基本的宇宙的基本規律背景下,萬物都處于一種無限的循環動態平衡之中。創造這一循環的根本源頭就是道,也便是人類見不到的純宇宙意識能量。這一能量創造,化生有形的宇宙物質世界,雖然成就了一切卻沒有任何自我的概念。由于老子告誡人們,在人類的社會生活中,感悟宇宙規律的人應該效仿道的循環方式和品行,順應規律而為,把握規律的脈搏,順勢而為。這樣才可以得天道之助,事半功倍。而悟道的人成就了心愿,為社會有所貢獻卻不宣揚個體,卻不感到個體之重要,他只是作為道的一個粒,按規律而為,也不宣揚個體脫離主體的理念,決不可任個人意愿妄為。
宇宙間的一切實際上取決與人類看不見的能量和能量顯現為有形萬物的循環轉換,無形的能量呼出的是有形的萬物, 吸入的是有形破滅有轉化為無形的能量。
世間有形的物質都是由無形的能量創造而來,它的創造之路徑為道“0”生成宇宙統一場“一”,由“一”化分為兩個對立的基本元素,這兩個最基本的“陰”“陽”元素構成無限的循環,二元素的對立循環生成“三”,最為微小的物質塵粒,至此有形的物質才開始。由微小塵粒的在有形空間中不停地運轉,形成無數星系,星系間相互吸引,按一定規律運轉,而這一運轉之根本依然為無形,而又有極強引力的“靜”根,老子將這一萬物之根稱之為“道”。“靜”到極處并產生波動,而波動頻率不斷地加強促進了“0”到“一”到“二”的進程,進入“二”的轉化生成“三”時,便開始了“三生萬物”之開始,靜根的強大引力也恰恰來源于此。老子在第五章中一句就點破了這一根源處處轉化及循環的形式,“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老子在這里說明了“無”到“有”的轉化與循環,即宇宙間的無到有也是一呼一吸,呼出的就是萬物的顯示,道的能量,純宇宙意識能量,就是無到有的顯示,而吸入的就是物質的破滅,由有形轉化為無形能量。因此宇宙間的一切都處在呼與吸的動態平衡當中。人是如此,動物是如此,植物如此,山石如此,海河如此,微塵亦是如此,無到有是如此,有到無亦如此,這是宇宙間的基調。宇宙間有形萬物,有形與無形之間都處于一個基本的動態平衡之中。
從無到有的點就是“二”生為“三”的基點,微塵出現后,在轉化循環之中,由此轉為大,形成了宇宙有形之根本,水土,進而形成了星河與星系的平衡運轉。在其中一個太陽系中,幾個不同的星球形成,圍繞太陽而運轉。其中一個星球就是人類今天稱之為地球的星球。由于這個星球運轉形成了水,而水的轉化形成了一個大氣層,為生命的出現創造了條件。植物開始產生,漸漸地微生物在海洋中產生,生命體延伸到了河流濕地,各種動物就充滿了這個球體。具有生命循環的地球就這樣循環運轉著,一切的生命體都在生與死的轉化之中。直到有一天,今天成為“人”的這種動物為“道”賦予了更多的一種本源的能源,而這一能量就是意識創造能量。由此,人來便開始了由被動遵從“道”到欲望所迷失,背道而馳,最終主動感悟道,與道同行的新的循環之中。人類的過去恰恰是這樣一個循環。
在野生人轉化為現代文化人之際,人來開始離開道,而人踏上這一征途的使命恰恰是重新感悟、認識道的本質。在人類脫離野生動物之際,少數感悟道的人就把先天感悟自然規律表達出來,也就有了中國的易經,道德經,及世界各民族的不同形式的經書,而這一對自然規律的感悟就是科學皇冠上的明珠。由此人類踏上了迷失,進而進入宗教崇拜階段,有轉入哲學期,世界各民族產生了很多著名的哲人,西方的亞里士多德、柏拉圖,中國的老子、孔子及戰國諸子百家的爭鳴,進而進入了更進一步的邏輯及科學方法總結規律。在這一點上,西方人走的先了一步,科學的終點無疑又要回到對自然規律的根本之了解。由此人類邁向現代文化之進步是一次次的啟蒙,啟蒙的終點又是人類當今被動具備,進而背離的道之本源。現代的博士們可以寫論文而無法寫經是十分正常的。
總結而來,人類對自然的感悟恰恰是這樣一個循環過程:與道同在(自然的)——漸漸的具有語言和思維,踏上重新主動認識道的路程——進而為迷失——迷失后產生宗教崇拜,各民族都有——進而為哲學的爭鳴,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進而進入科學——研究不斷地加深,不斷地深化——科學研究至極,而回歸為對道的感悟——開始按規律辦事——遵道奉德之開始——不斷地遵道奉德——達到與道同在之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