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纏君之四:廣雅中學
廣雅中學離纏的母親出生地西關2公里不到。標記A的是西關、標記1的是廣雅中學。
引纏文
“本ID的媽媽是廣州西關的,最正宗的廣州人了,因為媽媽那邊的親戚都在廣州,大概是南北結合,所以本ID從小就有點特別。而且,因為此,本ID從小時候開始,最遠海南、大西北的,都至少住過N年以上,廣州和北京就更不用說了,大概這對本ID的性格很有點影響,同樣的原因,弟弟的性格可能走的是相反的路子,但這些,以前都沒太注意,這一定是本ID的問題了。
弟弟大概從小就覺得受到壓抑,總是想比本ID厲害,因為本ID學習的成績一向太好,讀的學校,從小學開始都是最好的,結果弟弟大概為此受了大苦,從小學開始,一直就為讀本ID讀的學校而奮斗,本ID去那些學校,從來就沒覺得有什么壓力,從初二開始,本ID基本處于不上課狀態,結果也沒什么影響。正因為本ID不上課,所以發展出很多其他愛好,例如本ID沒學過就會自己寫出樂曲,后來還專門去學作曲大概也為弟弟增加了新的壓力,記得小時候,有一次本ID發現弟弟也試圖想寫點曲子,但當時沒想那么多。后來,本ID一直沒干什么所謂的正經事,股票、傳統文化,禪宗等等,一直就單干,這也給弟弟帶來無限的模仿壓力,他好象也沒正經上過班,也折騰起道家中醫等事情,股票也暗地干起來,記得有一年,他曾很高興地告訴本ID,那年他股票賺了快20倍,大概是1999年的事情吧,但當時本ID已經干過太多的所謂大事情,對此大概也沒太留意,換了現在,本ID一定說,好厲害呀,這樣至少能讓弟弟舒服點?!?/p>
“ 寫這第一鋼琴奏鳴曲還在中學,本ID還沒正式學習作曲,之所以對這有特殊的感情,是因為這是第一次寫大型的作品,之前主要都是寫藝術歌曲和一些小型的樂曲。當然,現在看來,這東西很幼稚,但對于一個10幾歲的小孩,足夠可以了。這話不是本ID說的,本ID的第一位老師當時已經80多,是冼星海的學生,是一個國家級很牛大獎的獲得者,他之所以收本ID,這樂曲還有根據莎士比亞一些對白譜寫的詠嘆調起了關鍵的作用。他一聽完就把本ID收下了,所以,對這樂曲有點感情也是應該的,雖然這和以后所寫的沒法比,但也足可以留為紀念了?!?/p>
“本ID說自己中學時所寫的《第三鋼琴奏鳴曲》是中國人18歲前所寫最佳鋼琴奏鳴曲,這,絕對不是吹牛,而是有根據的。有條件、有可能18歲前能寫鋼琴奏鳴曲的,最早也都要是七、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以前的人根本就沒這個條件。像什么譚盾之流,當時環境所迫,18歲前連鋼琴都沒見過。中國最早學音樂的,如李叔同、蕭友梅、黃自等,也是年齡相當大才開始的。解放前后那批人,都搞民族化去了,更不可能18歲前寫鋼琴奏鳴曲這種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愛玩的游戲。而文革后這一代人,如果有人18歲前能寫的,盡管拿出來和本ID比,本ID根本就沒把誰放在眼里。
說實話,這作品現在看來肯定是很差的,畢竟是中學時候寫的,而且當時還沒正式學習作曲。但這四樂章的作品已經寫得很有模樣了。其實,本ID在中學時寫得最好的是一些藝術歌曲,就算現在來看,也是值得保留的。那些歌曲,基本都是用莎士比亞、歌德等的詩作為歌詞,中國詩人的也有,像《立在地球上放號》(倒,這竟然是郭某人的)、《再別康橋》什么的,但都是藝術歌曲。本ID中學結束時完成的藝術歌曲數量是600來首,還可以吧。考大學這種小事情,就別咨詢了,別人復習高考,本ID就在作曲,但本ID讀的可不是作曲。作曲是大學前后專門跟一著名老頭一對一學的。下面,還是先說說這鋼琴奏鳴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