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心靈“加油站”
心的學說是儒學中最核心的內容之一,也是儒家主體思想的標志之一。在儒學中,幾乎所有的思想家都討論到心的問題,就如同討論到性的問題一樣。心、性實際上是聯系在一起的。
在儒學中,有一派思想家,比較重視心的認識功能,比如荀子,就是一個代表。后來有些儒學家如王充、王夫之等人,也很重視心的認知功能。他們所說的心,在一定意義上可稱之為“認知心”。但是,他們都沒有建立起獨立的認知學說,更沒有把自然界的物理世界作為認識對象,而是更多地關注人生與社會方面的問題。
在儒家關于心的學說中,占主導地位的是“道德心”的闡述,這方面,內容極其豐富,這是我們討論的重點。但是,他們并沒有嚴格區分“認識心”與“道德心”,只是就其實質而言,他們所說的心,歸根到底是指“道德心”。
儒家學說就是一種心靈哲學,因為它不是把目光投向世界,解決世界的存在問題以及如何認識世界的問題;而是指向人自身,解決人的心靈問題。當然,在解決的心靈問題的同時,必然會涉及到人與世界、心與物或心與道的關系問題,但這主要不是認知與被認知的關系問題,而是一種心通“感應”關系。它的著眼點在于人的心靈的存在及其價值和意義,包括心靈的自我實現以及超越的問題。
下面就儒家關于心的學說的主要內容及其特征進行個人觀點分析:
(一)心的整體性 :
儒家認為,心是主宰身體的,也是主宰一切的,因為它無所不包、無所不通。心是主體范疇,是人的主體性的根本所在。
(二)心的內向性
心靈作為完滿具足的絕對主體,只是就其潛在性、可能性而言,并不是完全現實的,就是說,它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過程。因此,需要返回到自身,不斷進行自我反省、自我反思、自我修養、自我完成的工作。這就構成儒家心靈學說的內向性特征。
人生的問題不靠別的什么力量,而是靠心靈自身來解決,人生的幸福,只能靠心靈的自我提升來實現。因此,需要進行自我修養。《大學》所謂“修身”之心,關鍵在“正心”、“誠意”等修心功夫,“修心養性”是儒學的核心。
修養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如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就是提倡內省。孟子的“求放心”,就是保持道德本心而不要放失,如有放失,就要收回來。道德本心是自家所有的,無所謂放不放,這里所謂“放”,就是因“桎梏”而喪失,喪失了就要恢復過來,并不是到外面去求個“本心”。孟子還提出“養浩然之氣”的方法。所謂“浩然之氣”,是一種道德精神,所謂“養”,就是“集義”,而“義”又是心所固有的,只需不斷培養,不斷積累。一直培養下去而不要傷害它,就會產生巨大的精神力量,這也就是孟子所說的“大丈夫”精神。儒家重要經典《大學》、《中庸》,都提出了很多類似的修養方法,如“慎獨”、“戒慎恐懼”、“正心”、“誠意”等等,都是在內心作功夫。后來的理學家又提出“靜”與“敬”、“涵養”與“省察”、“存心”與“盡心”等方法,其實質都是“反求諸己”,在內心求得問題的解決。
(三)心的功能性
在儒家哲學中,心是活動的,不是死靜的,其中有情感、意志、意會、欲望、感覺、知覺、思維等多種多樣的活動。這就是儒家所說的“體用一源”、“動靜合一”。儒家要把道德本體、道德理性落實到現實的、活潑潑的心理活動中,而不是變成“觀念”、“理念”高懸在那里,因此,它很重視心的觀念特征。
(四)心的情感意向性
儒家哲學十分重視心靈的情感意向活動,這同西方哲學理智化、心智化的主流傳統形成鮮明的對照。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也是一生培養和鍛煉的結果,并不是靠某種先驗理性便自然如此。實際上主張“存心”、“養心”、“盡心”、“持志”、“立志”“正心”、“誠意”等實踐功夫,這才是實現道德理性的根本途徑。
(五)心靈的超越性
“境界”是心靈的存在狀態,不單純是某種客觀的認識,正因為如此,儒家所說的心,是存在意義上的心,不是認知意義上的心(或主要不是認知心)。但最高境界的實現,卻要靠心靈的自我超越,在自我超越中進入一種存在狀態, 這就是“境界”。在儒家看來,這種超越不僅是必須的,而且是可能的。
總之,儒家心靈哲學為什么是“心理學--形上學”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