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并購失敗
-中國會否步日本后塵?
孫毅
(中國中央企業國際化培訓師)
近年世界經濟格局的巨大變化,中國國際化的主要模式-海外并購,已經成為中國公司尋求擴張增長的新模式。世界并購市場的國外賣家都在尋求與來自中國的買家洽談生意的機會。
數據顯示,中國公司已經成為世界并購市場的新增長源。2013年,全球并購市場交易10000億美元,盡管2013年中國公司成交的515億美元,只有美國的1/10,日本的1/2,英國的1/3,但中國公司在國際并購市場中最活躍。重要原因就是并購規則中顯示占先的條款總是由中國人滿足,“不需要第三方融資的一方占先”。
當今的中國很像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30多年的高速經濟增長,巨額的外匯儲備,不斷升值的本國貨幣,越發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那么,中國會否步日本后塵,近年大規模海外并購浪潮為最終失敗埋下伏筆?筆者認為否定的回答才是實事求是的。理由如下:
其一,國家戰略和企業行為不同。中國公司國際化戰略是三中全會制定的國家戰略,以國有企業為主的海外并購企業,背后有國家政策、金融、資源的多方面支持,這與日本的純粹商業性并購投資不同,如索尼并購哥倫比亞影片公司,三菱購買洛克菲勒中心,都是企業過度追求擴張的冒險商業行為,這都與中國國有企業為滿足中國全球化合作的戰略布局不同。
其二,匯率升值兩國雖相似但差異。1985年,美、日、英、德、法簽訂了著名的“廣場協議”,導致數年之內日元升值近三倍,美國企業在日本企業家眼中變得唾手可得。中國人民幣匯率雖然也在不斷升值,但自2005年以來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截止2013年人民幣升值33%,這也只有“廣場協議”之后數年內日元升值三倍的1/10。因此中國公司尤其的是私營公司根本不具備當年日本公司的強大購買力。
其三,并購戰略中國公司正在逐漸成熟。80年代的日本公司心態浮躁,自信心過度膨脹,很多并購完全是出于好大喜功的心理而非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需求。今天的中國公司正在學習和吸取日本人的教訓,海外并購市場出手十分謹慎。私營企業為回報率的商業需求,談判交易整合運營行為正在變得越來越成熟。如大連萬達并購美國AMC院線后,及時出售處于虧損狀態的加拿大業務,快速整合AMC主營業務的運營,推出與業績掛鉤的激勵機制,很快實現了總體收入增長48%的業績。即使國營企業因專業能力差,經驗不足而虧損,很快就會得到調整。如中投初次出手購買黑石股票次年就虧損70%達50億美元,但之后就不斷調整再未出現如此敗筆。
其四,中國政府監管嚴格防止重大錯誤。國營企業的主管國資委在2012年9月廣東中央企業工作會議上制訂的三年三個一計劃,就是為了防止海外發展的中國公司發生日本式的錯誤。2014年5月中國政府出臺的境外投資審核制度,盡管在審核額度、地區、行業方面放松限制,但10億美元以上、敏感地區、敏感行業的境外投資仍然需要政府審核批準才可實施。
其五,中國公司并購仍以境內為主。中國年均境外并購宗數只有境內并購的1/10。近年年均境內并購2000宗,而2011年-2013年,每年的跨境并購只有區區200多筆。由此看來,能夠滿足境外賣家條件的中國買家在數量方面有著巨大的落差,成為境外賣家理想的中國公司數量遠遠不能滿足需求。
其六,中國雖大但卻不強。雖然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際貿易額也成為世界第一,但國家經濟卻大而不強。許多行業仍舊高度分散,大部分市場份額被被眾多規模不大、利潤不高的中小公司占據著,缺少有足夠規模與實力的行業領頭企業,體現一個國家行業經濟實力的三廠集中度的行業,在今天的中國還是少之又少。
因此,2014年的中國,仍然很難像80年代的日本那樣肆無忌憚的進行跨國并購,產生日本式大規模并購失敗的可能性就目前來看還不現實。
字數:1556
時間:2014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