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黨中央、國務院正確把握宏觀調控的方向、重點、力度和節奏,采取一系列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政策措施,在復雜多變的形勢下,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努力增強調控的預見性、針對性和有效性,國民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產業政策在鞏固和發展宏觀調控成果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一、產業政策工作基本情況
產業政策是指政府通過對資源在各產業間和產業部門內部配置過程的干預,調節市場機制的缺陷和不足,使資源得到合理配置,從而促進經濟增長和優化經濟結構的手段與策略。
產業政策一般包括產業結構政策、產業組織政策、產業技術政策、產業布局政策等內容。最直接的是向社會公布國家鼓勵的產業、技術、產品目錄,引導企業技術改造、新品開發的方向,遏制低水平重復建設;同時,也成為指導財政、金融、稅收、物價、土地、進出口等政府部門制定相應政策、指導社會投資方向的依據。產業政策既有鼓勵的產業、技術、產品目錄內容,也有限制、禁止的內容。產業政策的推行需要國家綜合運用財政、稅收、金融等多方面的措施,涉及產業結構、組織、技術及布局等各個方面,體現了較強的政府干預作用。
近年來,我國制定了一系列產業政策,對引導產業發展、促進結構調整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綜合性的產業政策有《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05年本)》、《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產業過剩行業結構調整的通知》、《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07年修訂)》、《關于進一步加強產業政策和信貸政策的協調配合,控制信貸風險有關問題的通知》、《當前部分行業低水平重復建設目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等。另外,國家發改委還發布了針對特定產業部門的各類產業政策,如鋼鐵產業發展政策、汽車產業發展政策、煤炭產業政策、水泥工業產業發展政策、造紙產業發展政策等。2008年,又先后發布了《乳制品工業產業政策》、《關于印發促進大豆加工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的通知》、《關于印發關于大量發展旅游業促進就業的指導意見的通知》、《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2008年修訂)等。
過去幾年,隨著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帶動鋼鐵、水泥、電解鋁、汽車等行業的快速增長,出現了盲目投資、低水平擴張等問題,鋼鐵、電解鋁、電石、鐵合金、焦炭、汽車等行業產能出現過剩;水泥、煤炭、電力、紡織等行業在建規模較大,出現了潛在產能過剩問題。而一些地方和企業仍在這些領域繼續投資新建項目,生產能力大于需求的矛盾進一步加??;部分行業不但總量過剩,而且在企業組織、行業技術結構、產品結構上存在不合理,表現為企業分散、數量眾多、規模較小、行業集中度低、技術水平低、產品檔次低、環境污染問題突出、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等問題,因此需要通過制定針對特定行業的產業政策來引導相關企業的投資行為。為此,我國產業政策工作已由過去出臺“行業管理政策”逐漸轉變為制定“行業準入條件”、“健全和完善行業準入管理制度”。這一轉變不僅意味著產業政策導向的變化,而且標志著政府管理產業發展的方式也在發生變化。
行業準入政策是產業政策的重要內容和具體體現。制定并嚴格執行建設項目在土地、環保、節能、技術、安全等方面的準入標準,是把好新上項目市場準入關的重要舉措。目前我國已經發布的行業準入條件主要有:《電石行業準入條件(2007年修訂)》、《鎢錫銻三個行業準入條件》、《銅冶煉行業準入條件》、《鉛鋅行業準入條件》、《鋁行業準入條件》、《氯堿(燒堿、聚氯乙烯)行業準入條件》《乳制品加工行業準入條件》、《平板玻璃行業準入條件》、《印染行業準入條件》等。2008年又相繼發布了《焦化行業準入條件(2008年修訂)》、《鐵合金行業準入條件(2008年修訂)》和《電解金屬錳行業準入條件(2008年修訂》等。這些行業準入條件的執行,對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無序競爭,防范和化解產業布局、原料供應及安全環保等方面可能出現的風險,將會產生重要作用。行業準入條件的實施,表明宏觀調控將逐步走向制度化和規范化,有利于更好地貫徹各項宏觀調控措施和產業政策,增加導向性和規范化管理,較好地體現了發展循環經濟、節能減排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有關規定,是對產業政策和各類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內容的補充和完善。
二、增強產業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作用
(一)正確選擇調控時機、合理運用調控方式和科學把握政策力度。產業政策同其他經濟政策一樣,在制定和實施過程中,都存在適時、適宜和適度的問題,把握好時機、方式和力度,是做好產業政策工作的關鍵。首先是要“見事早、動手快”,正確選擇產業政策的調控時機。審時度勢,繼續密切跟蹤和準確把握經濟運行和產業發展的變化,及時發現苗頭性和傾向性問題,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對出現的問題迅速加以解決。其次是要“打組合拳”,合理運用產業政策的調控方式。在主要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的同時,也需要政策引導。第三是要“區別對待”,科學把握政策力度。堅持區別情況,分類指導,有保有壓,做到松緊適度,力求避免產業政策的實施在不同階段一個樣,對不同地區、行業“一刀切”。
(二)積極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運用產業政策調控的做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根據經濟體制改革進程和不同的經濟發展環境特點,更新產業政策工作思路,創新調控手段,需要我們認真研究、思考并切實加以解決。
一是要加強政策和信息引導。市場經濟具有內在的經濟周期,經濟增長過程中經常存在著均衡與不均衡、協調與不協調的矛盾。國家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就是,保持經濟平穩運行,防止出現大起大落。產業政策必須密切跟蹤、分析經濟運行和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變化、新情況、新問題,及時做出準確、適度的超前導向,同時及時發布相關信息,加強信息服務,引導社會投資結構和方向,提高經濟結構對經濟增長速度的承受能力,調整經濟運行態勢。
二是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嚴格行業準入。根據總量需求和結構優化的要求,按照相關的法律規定把握標準,研究制定公正、規范、透明的行業準入條件,對不符合條件的新建項目,投資主管部門不得核準、備案,禁止供應建設用地和提供信貸支持,而對符合條件的項目繼續給予支持。
三是要加強產業政策與其他經濟政策之間的協調配合。產業政策是一個系統,財政、信貸、價格等經濟政策及工商管理都與之相互關聯,因此,加強其他各種經濟政策與產業政策之間的協調配合至關重要。只有充分發揮產業政策、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土地政策、環保政策等經濟政策之間的協調配合,發揮系統功能,宏觀調控才能真正取得實效。
(三)努力推進新時期產業政策的轉型。一是從扶持重點產業到通過公平競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二是從著眼于國內范圍促進產業發展向著眼于全球范圍促進產業發展。三是從單純促進工業化到同時促進工業化和信息化。四是從傾斜促進城市產業發展到公平促進城鄉產業發展。五是從促進產業傾斜區域布局到促進產業合理區域布局。六是從促進產業產值增長到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七是從重點優化產業規模組織結構到重點優化產業所有制結構。八是從主要依靠政府計劃和直接調控手段到主要依靠法治和間接調控手段。
三、2009年產業政策工作重點與政策取向
(一)發揮產業政策導向作用,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2005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發布實施<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的決定》,明確將《產業指導目錄》作為引導投資方向,政府管理投資項目,制定和實施財稅、信貸、土地、進出口等政策的重要依據。目前國家新修訂的《產業指導目錄》即將發布,我們將依據此目錄,按照鼓勵、限制、禁止類別,結合我省實際,研究制定具體的貫徹落實措施。
(二)做好《全省產業發展體制機制創新》課題的調研及修改工作,寫出有質量的課題報告。分析我省產業發展趨勢,特別是重點支柱行業的發展目標,研究建立政策保障機制,促進全省經濟健康持續發展。
(三)建立健全產業結構調整工作的組織協調和監督檢查機制。為增強產業政策的執行效果,進一步完善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體系,充分發揮產業政策的導向作用。會同有關部門和單位,加強產業政策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開展產業政策執行情況的調查分析工作,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強化監督管理,逐步建立健全產業結構調整工作的組織協調和監督檢查機制。加強產業政策與財稅、信貸、土地、環保、質檢、價格、進出口等政策的協調配合,共同推動我省產業結構調整。
(四)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進一步提升產業發展層次。嚴格執行國家和我省明確的淘汰類工藝設備和產品目錄,加強政策協調配合,用好中央財政淘汰落后產能資金,將淘汰落后產能與行業準入、差別電價等政策措施掛鉤,加強社會監督,引導企業淘汰落后產能。配合有關部門繼續完善落實差別電價政策,研究實行差別水價、差別排污費等政策措施。
(五)嚴格執行行業準入政策,加快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實施行業準入管理,是促進高消耗、高排放、資源性行業結構調整,規范高消耗、高排放、資源性產業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近年來實施產業政策的一項新措施。當前的工作重點就是要組織實施好已頒布的銅、鋁、鉛鋅、乳制品及電石、鐵合金和焦化等行業的準入管理工作,加強與環保、商務、金融等有關部門的協調配合,將出口資質、差別電價、信貸支持重點與符合準入條件的企業掛鉤,并通過公告接受社會監督,引導社會資源向符合行業準入條件的企業配置。
(六)改進工作方法,提高決策水平。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等社會中介組織的作用,注重轉變職能,切實把不該政府管理和管理不好的事項轉移出去,把該由政府管理的事項切實管好。深入開展對戰略性、前瞻性重大課題的研究,探索建立產業政策專家咨詢和評審制度,開展政策效應評估,推進產業政策決策的科學化、規范化,提高產業政策的可操作性。強化信息引導,及時發布相關產業和政策的信息,引導社會投資方向。
(七)做好國家產業政策相符性審核工作。繼續做好工業品生產許可工作的企業產業政策界定工作。嚴格按照國家鼓勵類目錄,做好企業享受國家有關減免所得稅的確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