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證券時報 發布時間:2013-05-28 12:02:00
身處通脹時代,普通家庭如何理財?理財的真正含義是什么?教育部財商研究課題組專家牛建萍、朱鷹做客財苑,與網友深入交流了對財商和理財的看法。
自《富爸爸 窮爸爸》一書大火之后,財商(FQ)成了社會熱門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可以通過哪些行為來提升FQ呢?
對此,牛建萍分析認為,FQ不僅僅代表金錢,更包括運用金錢的能力。如何能讓錢生錢,讓金錢為我們的未來服務。甚至在我們不工作的時候,仍然讓錢流向我們的口袋?其實,從點滴做起,科學養成理財習慣最重要。
牛建萍認為,要實現財務自由,需要進行理財規劃。我們的生活中,每時每刻都離不開金錢支出。加上我們都希望生活品質高一些,于是乎,面對琳瑯滿目的商品,往往經不起誘惑,花掉許多本不該花的錢。或者,因為我們考慮不周,過早買房子、買車,從而進入了房奴、車奴的境地,導致家庭財務危機。因此,理財規劃是當今白領必須具備的有效技能。
對于財苑網友提問,個人理財需要把握哪些原則?朱鷹指出,財商和理財是有關系的兩個概念。理財是指通過理財工具或投資行為讓財富增加、保值或者在必須減少的情況下,讓損失最小化。例如,某位白領有10萬元的閑錢,可以通過投資小企業,炒股票,或者投資黃金等來保值增值。其實,上述三個行為就是投資工具。
選擇投資工具,需要注意三個指標:回報率、安全性、變現率。回報率是投入和產出的比率。安全性很重要,但也許很多人會忽略。即使某項投資工具風險投資回報率高,但安全性往往較差。變現率是投資財富變成現金的能力。比如股票只要敢割肉,很容易變現;房地產卻不好變現。所以當投資的時候,需要綜合考慮上述三個指標。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單個投資工具的每項指標都很好,投資者需要給自己提個醒。畢竟,這種好事的背后往往是騙局。
最近“中國大媽”搶購黃金引發熱議,朱鷹認為,黃金是一種投資工具,但主要功能是金融避難。在非災難時期,選擇黃金投資并非最好選擇。另外,從定價權上講,中國大媽顯然不如華爾街,斗法最終的輸家一定是中國大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