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溝通習慣,將有助于我們在工作、生活中得心應手。那么,我們怎么知道自己的溝通水平呢?
溝通有如下三個層次,請朋友們對照一下,每次溝通的時候達到了哪個層次?以便更好的改善。
第一個境界:知道了。
第二個境界:明白了。
第三個境界:我愿意。
例如:某日,領導讓員工小王下班前打掃衛生。
“小王,下班把衛生搞一下。”
“知道了”。
第二天,領導一看,沒有達到要求。因為,領導要求的標準是,不僅掃地,還要把玻璃也擦一下。
“玻璃沒擦?”
“你沒說。”
其實,小王每次打掃衛生都是拖拖地就完事。每次擦玻璃,都是小李的事。
要達到第二步的境界,需要領導強調一下,要擦玻璃。同時,小王再確認一下,打掃衛生就兩項任務,拖地、擦玻璃。那么,第二天就不會發生沒完成任務的狀況。雙方都明白了。
那么,第三個境界是這樣的。
本來每次都是小李擦玻璃,這次小王一個人干,小王有些不情愿。因為,小王還要提前走一下,媽媽來看她,她要去車站接站。
于是,擦玻璃就草草完事。
第二天,領導發現,玻璃擦得不干凈。
“小王,怎么沒擦干凈?”
“我昨天有事,時間來不及了”。
“怎么,不提前說?”
“我--我---,這每次都是小李做。”
小王心里不說服,領導也覺得自己交代的事屬下沒完成心里不說服。
其實,領導應該知道小王在接受任務是的態度,小王也應及時向領導說明情況,不能埋怨。
倘若,領導確認一下小王對這個任務的態度,小王把自己的立場表明,也就不會出現矛盾了。
第三個境界應該如何溝通呢?
“小王,下班前把衛生打掃一下,地拖干凈,玻璃也擦一下,明天有重要客戶來訪。”
“領導,拖地時間夠,擦玻璃時間不夠。我要提前半小時下班,去接站,我母親第一次來看我,他還沒帶電話,會著急的”
“是這樣啊,那你抓緊,玻璃讓小李明早提前來一會擦就行了。”
“那我,擦一部分,到點我走,明天小李也不用太早來。”
“行,注意安全,也代我問候你母親。有什么需要幫助盡管吱聲。”
“好嘞,謝謝領導。”小王非常爽快的答應,并開始干活了。
領導也拿起電話,與今天請假的小李進行溝通,明早提前來一會兒。
溝通是雙向的,發出信息一方需要得到接受信息一方的反饋確認,最終達成共識,才算溝通過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