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商環境是否充分優秀?這是市場主體開展經營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近日,《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公布,這是中國政府大力推動“放管服”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又一重要之舉,從制度層面為優化營商環境提供了更為有力的保障。從優化營商環境成效看,企業在中國注冊登記所需時間大幅縮短,如今開辦企業平均只需5天;今年以來中國新登記注冊企業數量大幅增加,日均新登記企業達1.99萬戶;中國營商環境全球排名繼去年從此前的78位躍升至46位,今年再度升至第31位,連續兩年成為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經濟體之一。
再如,人力素質是否真正達標?企業從中國外遷,必須仔細考量目的地產業工人的素質是否能夠達到目前中國工人的水平。中國的人口紅利正在加快向人才紅利轉變,受過高等教育和擁有專業技能的高素質人才超過1.7億人,每年大學畢業生800多萬人。也許目的地國家勞動力成本低于中國,但他們的勞動效率、組織性、紀律性能否達到中國產業工人的水平就不一定了。
對這些因素,中國是有自信的。換句話說,產業鏈從中國大規模外遷的條件并不具備,目前企業的外遷程度對中國經濟增長、產業升級、勞動就業等方面的影響總體上是可控的。
官方數據真的全是造出來的嗎?
輿論對中國經濟數據的質疑一直沒有間斷過,甚至有外媒聲稱今年中國經濟增速已經低至3%。
各方面對中國宏觀經濟數據加強關注是好事,說明對中國宏觀經濟更加關心,但對官方數據是不是造出來這件事還是很有必要講清楚。一方面,中國宏觀經濟統計數據是具備微觀支撐的。目前,中國的國民經濟核算制度已經與國際規范接軌,統計基礎日趨完善,統計數據國際可比。如果今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沒有達到6%以上的話,那么新增的1000多萬就業是如何創造出來的?城鎮調查失業率是如何能保持在5%左右的?鐵路貨運量、發電量、全社會用電量是如何保持穩定增長的?今年“十一”黃金周運送旅客是如何能超5億人次的?這些指標都是經濟增長最直接的反映,完全能夠支撐中國的經濟增速。另一方面,外媒引用的“非官方數據”本身存在缺陷。一些外媒引用的衛星遙感、合成指數等方法本質上屬于大數據分析方法,中國也早有挖掘機指數等應用。客觀說,這種方法時效性較強,但存在許多有待完善的地方。由于數據生成渠道多樣、標準不一,數據質量控制難度大,數據預處理方式會對結論產生較大影響;只關注輸入和輸出,但內在邏輯屬于“黑箱”,導致解釋力不夠強;當數據質量無法保證或變量個數過多時,分析效果就會大大削弱甚至產生誤判。
官方統計數據遭到質疑是各國普遍面臨的問題,在經濟出現下行壓力時尤甚。當然,中國歡迎不同的聲音。
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政府大力推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改革,采取3種方法核算GDP,形成國民經濟核算五大表系,實行多種方式并行的統計核算數據調查體系,推動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等落實,建立“三新”經濟統計制度,實現了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與國際規范的接軌。
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展望未來,正是由于擁有大海般廣大之勢,中國才有自信憑借規模效應不斷鞏固發展基礎,不斷優化發展條件,不斷壯大發展動力。前進道路從無坦途,惟其勇毅篤行,方顯英雄本色。我們堅信,有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有中國人民上下一心的團結奮斗,有超大規模優勢這一中國經濟發展的“底氣”所在,中國經濟巨輪必將沿著高質量發展的航向劈波斬浪、揚帆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