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尊重和熱愛互聯網,認為互聯網思維將倒逼所有產業進入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個性化時代,但我反對把互聯網思維凌駕于一切之上的自我優越感。互聯網思維不是萬能的。
中國經濟正處在一場艱難的轉型之中,互聯網無疑是創新驅動和有效供給的強大推手。但是當今中國產品最突出的問題,恐怕不是互聯網思維太少,而是潛心鉆研、打造優品、勇于在技術上實現突破的思維和態度太少。互聯網思維和一哄而起、一夜暴富的資本游戲結合在一起,對扎扎實實做實業的企業并不是正激勵。
工業化和信息化、網絡化的融合當然是重要的,但是,“品質中國”的崛起,遠不是眾包、消費者參與、代工、網銷那么膚淺和簡單。中國產業真正的差距是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等“四基”。即使在數字化方面,主要問題也是數字化研發設計的工具普及率低、制造過程的數字智能控制程度低、精準制造能力低、社會化供應鏈和智能物流水平低這“四低”。至于材料能力、基礎操作系統、設計美學、品牌價值等方面,我們和發達工業國家的差距都很大。
在此背景下,已經有相當制造基礎的中國產業界理當沉下心,抱著要坐幾年冷板凳的態度,將一些被人卡脖子的關鍵瓶頸問題解決好。如果丟掉這個大西瓜,反而撿一些概念化的芝麻,把時髦當遠見,那就會錯失重大的自我超越機會。
一段時間來,中國產業界漂浮著莫名的互聯網思維焦慮情緒,不會說互聯網那套話語的企業好像就統統out了,互聯網思維化身成各種名詞術語、物種場景,在天上飛在地上跑。但正如管理學大師亨利·明茨伯格說的,這些“無所不聯”的管理者實際上已經與真正關鍵的東西脫離了聯系,對互聯網的過多使用和依賴正在毀掉管理實踐本身。
就我的理解,管理實踐的核心是如何在生產商和消費者之間,更好、更快、更準、更少浪費和冗余地通達,為消費者不斷創造更高的價值體驗。經典管理的核心理念并沒有過時,消費者不是傻子,產品的體驗也不能僅靠包裝。所謂迭代創新、極致、粉絲、口碑、社區、故事營銷、硬件免費配件賺錢、體驗設計、跨界創新等等都不是什么新名詞,在商業史上早有企業提出并加以實踐。
中國互聯網行業有必要踏踏實實地重讀經典,像喬布斯從福特那里汲取靈感一樣,從根深葉茂的傳統土壤中找到“戒定慧”的那種力量?;ヂ摼W+,在我看來,先要加上對歷史的尊重,對文明的尊重,對經典管理思想的尊重,對誠實守信的尊重,對利益相關者的尊重,對品牌和知識產權的尊重,對規律的尊重。
不錯,互聯網本身既是一種創造性的力量,也是一種消解性的力量,它能夠賦能也能夠祛魅,沖刷掉傳統商業中低效和冗余的部分。但必須看到,商業的基礎秩序——誠信合作、對等互利,商業的本質——用創新的方式為用戶創造價值,這些并不會因為互聯網思維而改變,如果有改變,也只是新的加強。
各行各業都在加互聯網,互聯網軍團則到了要給自己加上敬畏、反思和尊重的時候了?;ヂ摼W思維需要自我剖析、自我修復、自我修正,以達到自我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