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冬季瓜菜的發展現狀
海南冬季瓜菜現已形成了三大菜區:瓊南菜區的三亞、陵水、樂東、東方等市縣,以種植大棚黃瓜、苦瓜、長豆角、紫茄子等為主;瓊北菜區的海口、澄邁、定安、臨高、儋州等市縣,以種植椒類、小南瓜、冬瓜、節瓜、小番茄為主;瓊冬菜區的瓊海、文昌、萬寧等市,以種植辣椒、青皮冬瓜、毛豆等為主。根據中國年農業信息網提供的信息,近5年主要蔬菜種類批發價較高的月份為12、1、2、3月,這剛好是海南冬季瓜菜上市的高峰期。同時從全國各省市的農產品批發價格看價格較高的種類正是海南冬種瓜菜面積較大的種類。可見海南發展冬種瓜菜具有較大的優勢。海南立足自身熱帶自然資源優勢,在鞏固島內農墾企業發展天然橡膠的同時,鼓勵民營橡膠的生產,同時協調發展胡椒、咖啡、檳榔等產業。全省大種椰子,全力推進“百萬畝椰林工程”。近年來大規模發展的反季節瓜菜、熱帶水果和熱帶作物,雖然給海南熱帶農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形成了新的經濟增長點,經濟效益較傳統種植業而言有了較大提高,但和中國臺灣省相比,海南農業仍存在較大差距。海南與臺灣的農業生產條件頗為相似,從總體上看,海南還略勝于臺灣,但海南目前的農業經濟整體發展水平僅相當于臺灣20世紀70-80年代的水平。
(一)暖冬年份廣東、廣西秋冬蔬菜切斷了海南冬季向瓊州海峽的跨越
在全國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后,廣東、廣西大力發展秋冬瓜菜,目前種植面積以達133.3萬每公頃。在暖冬年份廣東、廣西瓜類、椒類、茄子采取收期延長至1-2月上旬,上市集中,便捷的交通給其瓜菜提供了低成本的運輸優勢,少有客商跨越瓊州海峽收購海南瓜菜。
(二)農產品的名牌戰略有待全面實施
海南農產品中名牌產品數量不多,名牌產品大都未形成開發規模。部分農產品雖然在省內外享有一定的聲譽,但都未形成拳頭產品,規模較小,形成不了市場優勢,未能產生名牌效應。傳統名牌多,積極開發,不斷創新的少。在現有的名牌農產品中,傳統名牌占相當大的比例,有些傳統名牌產品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其特色正逐漸弱化,而有些則由于種種原因,品質下降、退化,與此同時,根據市場變化開發新的名牌產品卻不多。
(三)農藥殘留檢測不到位,瓜菜產品質量安全得不到保證
海南冬季獨特的光溫資源優勢,不僅適合農作物的生長,同時也有利于病蟲害的發生,瓜菜害蟲世代重疊。種植農戶為控制蟲害不得不采取高濃度、高頻率的化學藥物防治方法,使得農藥使用量嚴重超標,由于各級政府認識程度和檢測技術水平和檢測技術力量有所限制,監測經費投入不足等原因,對瓜菜農藥殘留量的檢測目前多流于形式,尚難達到有效監控的目的和要求。
(四)農產品的綠色營銷觀念尚未牢固樹立
許多海南農業經營單位和個人未把生態保護和經濟增長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他們往往為了謀求眼前利益、局部利益而犧牲長遠利益、全局利益,在農產品生產經營中做出種種與生態保護和持續發展相悖的事情,例如假劣農資產品沖擊市場,施用了有效成分低的化肥不但影響了作物的正常生長、貽誤農時而且影響作物產量、產品質量。施用有效成分不足的農藥,病蟲害未得到有效地控制,直接影響了農作物的生長、產品質量,農民加大使用頻率和濃度,不僅增加了成本投入,同時加大了環境污染和瓜菜產品的農藥殘留,最終造成瓜菜產品質量難保證、生產成本投入增加。
(五)全國大棚蔬菜的迅速發展在豐富全國人民菜籃子的同時,縮小了海南農民的錢袋子
根據農業部不完全統計,全國大棚蔬菜種植面積從2006年的226.7萬每公頃發展到近幾年的297.4萬每公頃左右,種植的種類以黃瓜、番茄、西葫蘆、茄子為主。大棚種植的辣椒為50萬每公頃左右,占全國種植面積的百分之三十左右。暖冬年份大棚蔬菜上市的時間提前到12月至次年2月,全國菜產品供大于求,海南瓜菜難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