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要素成本不斷提高,內外需求日益疲軟,環境不和諧性逐步加大,周邊國家低成本競爭力漸次增強,一系列沖擊波,使得皮具產業轉型與升級從沒顯得現在這樣緊迫,乃至“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成了許多人的口頭禪。不過,筆者以為,如果沒有好的價值觀、思路和方式方法來支撐,“中國創造”對于皮具人來說,至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還只是鏡花水月。
創造與制造一字之差,含義則差之千里。如果把生產要素主要分為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信息、知識、制度、文化等,那么,“制造”的源動力主要在于土地、勞動力、資本等傳統低端生產要素,“創造”則主要依賴于技術、信息、知識、制度、文化等現代高端生產要素。借助低廉的土地、勞動力、制度博弈等成本,以及改革開放、世界皮革皮具制造產業轉移的機會,中國在世界上確立了皮革制造大國、貿易大國和消費大國地位。但大而不強,也是中國皮革一直以來的痛,具體表現在:有產品無品牌,中低檔產品居多,假冒偽劣產品仍然有相當的市場;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生產效率低下;從業人員文化素質普遍不高,技術、設計、營銷等高端人才比例偏小,等等。這些都需要憑籍現代高端生產要素來逐漸化解,這也是皮具行業“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 題中應有之義。
然而,“中國創造”能否高效落地,并不在于口號動不動聽,而取決于我們有無足夠的勇氣和智慧,去正視、研究、解決現代高端生產要素扭曲的問題。市場經濟的基本功能是引導生產要素的高效配置,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是市場經濟逐漸成長、生產要素配置效率逐步提高的三十多年。 然而,由于改革的局限性和不徹底性,諸多扭曲的生產要素還是沒有得到完全糾正:
假如你是個專注的皮具技術或設計人員,你會發現,自己很可能僅是企業及社會中的一個可有可無的螺絲釘,因為大多數企業并不怎么重視原創設計,某些社會公共部門也只是葉公好龍,虛應故事,明則支持原創,實則在制度、文化等一些細節上還在支持花里胡哨或者假冒偽劣的東西;假如你是皮具企業主,你也會同樣抱怨:并不是自己不明白原創的重要性,而是模仿、抄襲的效率遠遠高于原創的效率,且“人脈”資源比“人才”資源更重要;假如你是渠道商,你會發現,由土地市場壟斷帶來的不斷高漲的渠道成本,不僅讓皮具分銷變得越來越困難,也讓自己越來越無利可圖;假如你是知識、信息的創造、生產者如專家、媒體工作者等,你又會發現,與行政權力、經濟權力相比,知識的權力還沒有到達其應該到達的空間,話語權力市場雖然逐漸開放,但根本上還是一個壟斷市場;即使你是一個普通社會一員,你多少會感覺到,“做蛋糕”的不如“分蛋糕”的,相比起創造性文化,分配性文化正變得越來越有市場……
解鈴還須系鈴人。生產要素的全面解放,需要更加健康的市場經濟的推動,以及與之相配套的行政體制的進一步改革與開放,這也是“中國創造”高效落地的前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