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營之圣”稻盛和夫有句名言:“企業經營需要優秀的哲學。”在稻盛看來,企業哲學首先應該是經營公司的規范、規則,或者說是必須遵守的事項;其次,企業哲學是用來表明企業的目的與目標,也就是要將這個企業辦成一個什么樣的企業;最后,企業哲學可以賦予企業一種優秀的品格。這里的“規范、規則”,可以理解成企業的經營原則、規章制度乃至于行為準則,屬于方法論;“企業的目的與目標”,指的是企業的理想,亦即企業的使命與愿景;而“企業的品格”,則是企業應當遵循的價值標準,也就是企業的價值觀了。由此可見,稻盛所謂的企業哲學,刨去指引具體行動的方法策略,其基本構成正是企業文化的三大核心理念元素——使命、愿景、核心價值觀。
企業界的生態萬象告訴我們,不同的企業自有其不同的經營哲學,并以此推動企業向著不同的方向發展。這其中固然有戰略定位、商業模式、運營管理等方法策略層面的影響,而其中產生根本作用的依然是企業哲學的三大基本構成要素。也正因此,我們可按照這“三駕馬車”影響力的大小,將世間企業劃分為三種類型,即使命驅動型企業、愿景驅動型企業和價值觀驅動型企業。從本質上來講,這三種類型并無必然的優劣之分,企業選擇何種類型,與其自身性質、創建背景乃至企業家的品格與胸懷緊密相關,其差異亦主要源于企業核心理念要素內在邏輯關系的不同,從而導致企業在實際運營中的第一追求也千差萬別。
下面將一一試以解讀。
使命驅動型企業
使命,即企業應該承擔的崇高社會責任,包含企業對客戶、員工、合作伙伴、社會、股東等一切利益攸關者必須承擔的責任,其闡述的是企業存在的目的與根本意義。因此,使命驅動型企業在任何時候都是以承載自身使命、踐行社會責任作為基本出發點的。這類企業在構建核心理念體系的時候,會首先確立企業的使命;其次才會考慮,為了更好履行這一使命,應該確立怎樣的企業愿景,明確哪些必須堅守的價值觀念。換言之,在整個核心理念體系中,企業使命永遠處于主導地位,而企業愿景與核心價值觀只是確保更好承載使命的支撐與保障。
使命驅動型企業的典型代表以傳統國有企業和公用事業型企業為主。如大唐集團,作為一家特大型國有發電企業集團,自創建伊始,就必須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全過程推行清潔生產,減少污染物排放,努力提供優質電力,以滿足客戶、員工和股東的需求,創造溫馨、和諧的美好生活,因此提出了“提供清潔電力,點亮美好生活”的企業使命。在這一總體使命之下,還特別明確了公司對國家的使命、對社會的使命以及對相關利益者的使命。與此同時,大唐集團又提出了“成為國際一流的能源企業”的美好愿景,從“行業與規模”、“目標與形象”兩個層面對企業的未來進行了規劃,從而確保公司對使命的踐行能夠持久、長遠;構建了“人為本、和為貴、效為先”的核心價值觀,為更好地履行企業使命提供了價值評判標準。
一些有抱負的民營企業,也是始終以對使命的持續踐行作為推動企業發展的原動力。這一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阿里巴巴。馬云在創建阿里巴巴之時,就明確公司的使命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并表示“如果明天有比互聯網有更好的東西,我們一定把互聯網扔了”。正是在這一使命的驅動下,從最初創立B2B的網上交易平臺,到2004年投資成立支付寶公司,面向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推出基于中介的安全交易服務,再到2012年調整七大事業群,組成集團CBBS大市場,阿里巴巴通過持續不懈的產品技術革新,真正讓生意變得“越來越簡單”。而后,阿里巴巴又明確了被稱為“六脈神劍”的核心價值觀體系,作為履行使命最堅實的價值支撐。
愿景驅動型企業
愿景,是對企業未來發展的一種大膽假設和描述,是企業和員工永遠為之奮斗并最終希望實現的理想藍圖。可見,愿景驅動型企業是以組織的藍圖規劃和富有挑戰性的目標設定作為企業發展和員工奮進的驅動力的。這一類企業在構建企業核心理念體系的時候,首先考慮的就是如何描繪企業的愿景藍圖,以及為實現愿景在各階段應當達成的戰略目標,亦即企業的長、中、短期戰略規劃。然后才是為實現這樣的愿景,我們應當承擔怎樣的使命、應當在運營中秉承怎樣的價值標準。
聯想集團就是一家愿景驅動型的公司。聯想的愿景是“未來的聯想應該是高科技的聯想、服務的聯想、國際化的聯想”。為了實現“高科技的聯想”,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聯想創始人柳傳志和繼任者楊元慶都十分注重產品研發與科技創新,注重先進技術和高科技人才的引進,先后推出首臺聯想微機、首臺“奔騰”個人電腦、第一臺聯想服務器、聯想筆記本、聯想 MFC 激光一體機、聯想幸福之家軟件、具有豐富數碼應用的個人電腦等領先產品,并在國內首次提出“家用電腦”概念,舉辦聯想技術創新大會和科技巡展,推出“關聯應用”技術戰略,同時進軍手機業務領域,領一時科技之先。為了實現“服務的聯想”,聯想一方面強調“服務是DNA”的理念,在企業內部著力塑造客戶服務文化;另一方面,則強調“服務是新業務”,推出包括服務外包、運營服務、系統集成、管理咨詢等多種服務業務。為了實現“國際化的聯想”,聯想更是在積極與微軟、IBM、NEC、德國Medion AG等國際巨頭進行戰略合作的同時,抓緊實施對國際同行企業的并購重組,大力開發國際市場,成為全球第二大個人電腦生產商。盡管聯想也提出了“為客戶、為社會,為股東、為員工”的企業使命和“說到做到,盡心盡力”的核心價值觀,但通過企業30年的發展軌跡不難發現,驅動聯想不斷前行的原動力正是其“高科技的聯想、服務的聯想、國際化的聯想”的宏偉愿景。
與聯想類似的是大連萬達集團。在“國際萬達、百年企業”的核心理念引領之下,近年來萬達集團將“國際化”作為企業戰略重點,先是出資26億美元并購了全球第二大院線集團AMC公司,邁出了國際化戰略的實質性一步;此后又攜手中國泛海控股集團,與俄羅斯北高加索度假村公司簽署了總投資規模達25至30億美元的意向協議,顯示了萬達集團向“國際萬達、百年企業”進軍的強大魄力。
愿景驅動型在一些合伙人制的咨詢公司體現得更為明顯。這些公司初創時,也許并沒有十分明確的企業使命,各個合伙人的價值追求也會存在各種差異,但他們對于合伙公司的愿景目標和事業理想卻往往能達成一致,在共同理想目標的感召下,推動著公司不斷發展壯大。
價值觀驅動型企業
核心價值觀,即企業及其每一名成員必須共同信奉、不懈追求的持久信仰和價值判斷標準,集中反映了企業對如何有效經營企業的基本看法。價值觀驅動型企業,往往是以組織的核心價值觀作為企業運營的根本,中國俗語所稱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其實強調的也正是價值觀的驅動力。這類企業往往會有兩個極端,其一是急功近利型,即通常所稱的利益驅動型,企業的一切經營活動均是出于對利益的追逐;其二是循道重哲型,即富于哲學思辨,凡事以企業的價值信仰為準繩進行取舍。價值觀驅動型企業在構建自己的理念體系時,會以核心價值觀作為整個理念體系的哲學基礎,其他的理念要素均需以符合價值觀作為基本前提。
關于價值觀驅動型中的利益驅動型企業,在中國企業界屢見不鮮,這些企業往往唯利是圖,有時為了獲取短期利益甚至不惜鋌而走險、危害社會;而循道重哲型企業,日本的本田汽車公司、京瓷株式會社皆是典型代表。本田汽車創始人本田宗一郎在公司創建伊始,便以本田哲學作為企業的經營哲學。本田哲學由基本理念、企業宗旨和經營方針三大理念要素構成,其中,“尊重個性、三個喜悅”是整個哲學體系的基礎與核心,是指引企業所有運營行為的基本依據。而京瓷株式會社則以稻盛和夫的“敬天愛人”作為社訓,奠定了京瓷哲學的基礎,并以此作為判斷事物的基準,將其滲透到一切企業行為之中。
不管是使命驅動型,還是愿景驅動型,抑或價值觀驅動型,對于企業來說并非一成不變。許多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往往會表現出不同的驅動力,這與企業的發展特點有關,也與企業領導者的個人特質有關。
對利益驅動型企業的領導者,我們往往稱之為資本家;對愿景驅動型企業的領導者,我們稱之為實業家;而對于使命驅動型和價值觀驅動型企業中的循道重哲者,我們則會稱之為企業家。從資本家到實業家再到企業家,這中間的階差無疑值得我們深思。
我們常說:“領導者格局有多大,企業就能做多大;視野有多遠,企業就能走多遠。”領導者的價值觀念、經營主張、思維習慣、工作作風、性格特征、知識視野、文化修養與核心能力,均會等企業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作為企業的領導者,切不可只局限于成為唯利是圖的資本家,而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修養與人文情懷,成為一家有理想、有信仰的實業家與企業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伴隨著企業的不斷成長壯大,企業領導者需要完成兩種蛻變:其一是從行動家到思想家的轉變,善于將自己創業及企業發展過程中無意識的自發行為,沉淀為經營企業的哲學思想,實行文化治企;其二是從行動英雄到精神領袖的升華,將個人的人格魅力轉變成企業文化,影響整個企業的品格和全體員工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