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或創造一種親密關系,讓你與生命里重要的人心貼心,需要提升的有四項基本能力,即覺察、同理、表達、信賴。這四項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擁有的,只能在不停的練習中提高,甚至是在犯錯中得以進步的。
心靈也需要環保,生活在繁華都市里的現代人, 如今這年頭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緊張和忙碌了,生活的節律像鐘表一樣分秒必爭的運行著,據說是最近幾年來使用率最高的一個詞匯是“忙”字,雖然有“瞎忙”、“窮忙”、“白忙”等說法,總之離不開一個“忙”字。
忙其實是好事,無論是為“名”忙、為“利”忙,還是為“情”忙,都比無聊、空虛好,至少表明你還充實的活著。可是,在我們忙的焦頭爛額、身心俱焚的當下,也讓我們“豐收”了許多“副產品”——每天的菜肴花樣頻增,我們的健康卻每況愈下;熟識的面孔越來越多,知心的朋友卻寥寥無幾;休閑的項目多得數不過來,我們的快樂卻愈來愈少;手機的功能愈加先進,親人的關系卻日漸疏遠……
都市人到底怎么啦?我們找到了芳草地,卻迷了回家的路;我們早熟得不能再熟了,卻忘掉了“簡單就是快樂”的生活哲學!所以,心靈也需要“環保”。
心靈環保的要訣是三個“P”。
要訣一:允許(PERMISSION)
在日常的生活里,我們會發生很多在人際之間、與環境之間,甚至是自我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沖突發生時,我們經常陷入悔恨、自責或是指責他人及環境的痛苦的深淵中不能自拔,這些思想、行為及言語釀成的結果是傷害性的,要么是傷及對方、毀壞一段關系,要么是傷到自己,造成自我的疏離,讓自己愈來愈不喜歡自己。以上二種情形均會發展成對自己心理健康的“傷害”。
以心理學的角度看,所謂“受傷”的定義是,客體(他)未能滿足主體(我)的需要而形成。未能滿足“我”的需要有多種原因,可能是我沒有表達需求或表達的不明確;或是對方沒有能力滿足;也可能是對方沒有正確理解我的需要等等。
無論是哪種原因造成的心理傷害,都需要我們以全然接納、允許的心態來面對,具體方法是:㈠、了解自己(對方)行為背后的善良動機;㈡、理解自己(對方)生命成長的背景與歷程。
要決二:保護(PROTECTION)
之后,第二個對心靈健康的要決即是“保護”了。
“保護”又有兩層內涵:㈠是釋放負面情緒;㈡尋求正面支持。這里首先須澄清一個概念,即負面情緒未必是不好的。其實,情緒本身是中立的,無好壞、是非、對錯的分別。
通常,會被我們認為是“負面的情緒”的緣由,是指因現有的身份、所處的環境或擔任的工作角色不被允許有這樣或那樣的情緒發生,認為發生此類情緒的影響是負面的、不好的;或者在面對某些情緒時,我們無力去使之朝向更深入、更細微、更敏銳的方向發展,反之,卻常常釀致破壞性、傷害性的結果,不經意間,就毀壞了辛苦建立的一段關系。
譬如,對“憤怒”而言,以前我很害怕這類情緒的發生,所以就拼命的避開它,敬而遠之,一旦不小心觸犯了它時,我要么立刻僵在那里,不知所措;要么被“憤怒”操控,失去理智的隨波逐流,做出許多事后讓我后悔的事兒。經過成長后,我才發覺,我的這種對于憤怒的態度及做法,完全是因為對“憤怒”缺少學習和正確的認知所致,以為“憤怒”是個兇神惡煞似的壞東西,甚至覺得憤怒的人也不是什么好人之類的等等。最后才知道,我這一些對于“憤怒”的價值觀來源于我的父母親的婚姻生活,我父母親由于各自成長的背景不同,性格與行為的差異很大,而兩個人誰都不愿放棄自己的觀點,就如同“中東二國”的局勢一樣,時常爆發戰爭,小時的我,自記事時起就經常“觀戰”,看到他們用彼此的“憤怒”來攻擊對方,結果是往往沒有一個贏家——他們都輸得很慘!我就是在這樣的經驗里學習關于“憤怒”的知識。
要決三:建立親密關系(POTENCEY)
第三個心理健康的要決是培養足夠的“能力”,這里的“能力”所指不是一般意義上做事的“技巧”,而是指一些生命的“品質”,是我們生命成長到一定階段后水到渠成、自然而為之的“心靈狀態”。
具體來說,就是創造親密關系的能力,提升心與心之間交會的能力。為了保持心理與心靈的健康、豐盈狀態,我們需要學習并提升這種能力,因為惟有親密關系是滿足我們心理成長、滋養生命的最佳營養,除它別無選擇。令人遺憾的是,我們大多數人卻從來不會、不具備培養親密關系的能力,不是我們不重視它,實在是很少有人教過我們這種能力。
培養或創造一種親密關系,讓你與生命里重要的人心貼心,需要提升的有四項基本能力,即覺察、同理、表達、信賴。這四項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擁有的,只能在不停的練習中提高,甚至是在犯錯中得以進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