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陰宅風水中特別講究葬人的方法。
死者的遺體或骨灰盒必須十分準確地埋在“穴位”上,前后、左右、深淺不得相差毫厘,陰宅風水中的葬人的方法有五種--沉法、浮法、吞法、吐法、挨法。沉法和浮法用于確定葬人的深淺位置;吞法和吐法則用于確定前后位置;挨法即挨左或挨右,用于確定左右位置。
由于葬人要講究聚氣,要注重陰陽二氣的平衡,于是陰宅風水便用"氣"來解釋各種葬人的方法。
在山丘上葬人,為什么不把尸體埋得很淺呢?這是因為在山地丘陵地區,地表起伏較大,坡度較陡,地表水流運動速度很快,這些水流很容易把山丘上的泥土、石塊等松散物質帶到山坡麓地帶累積起來,生活在山區的人都知道,每逢暴雨之后,在山丘腳上都可見到大量堆積物。在四川一些山區農民在耕作時,常在坡腳挖一個坑,人們稱之為“沙函”,每逢暴雨之后,坑中便裝了很些土從坑中挖出來,重新挑到坡上,農民們稱之為“挑沙”。這些生活經驗告訴人們,在山丘上葬人不能淺埋,否則,由于地表的強烈侵蝕和沖刷,很容易使墳墓遭到破壞,死者的尸體就不能得到很好保存。
在高亢、陡峻的地方,陰氣旺盛,而陽氣藏在較深處。由于地勢高,生氣一旦浮露于地表就很容易被風吹散,因而在地表淺的地方;“真氣"不夠旺盛,而在地下較深的地方,“真氣”還能夠聚集起來,這樣在高亢陡峻的地方葬人,必須采用沉法深葬,才能得到"真氣",造福于后人,死者的尸體也可免于水患、螻蚊之災。
實際上這并非"氣的作用,而是基于古人對地表侵蝕及地下水運動特征的認識。古人已經注意到,浸泡在水中的木材比存放在通風干燥處的木材更容易腐爛。這種經驗告訴人們:要使死者的尸體和棺材保存更久,就應該把死者葬在干燥的地方,而在地形破碎、陡峻,地表起伏很大的山地丘陵地區,河谷與山丘頂部的高差很大,因此山丘上都很干燥,地下水埋藏比較深,因此,在山丘上葬人,即使把死者埋得很深。也不會被地下水浸泡。
風水師認為,在平原地區,陽氣旺盛而陰氣藏于內,由于地勢低矮,生氣浮露于地表也不致被風水吹散,因此,平原地區葬人應采用浮法淺葬。其實,之所以在平原地區實施淺葬,是因為這里地勢低平,地下水位高,如果葬深了,棺木、尸體就容易被地下水浸泡,不利于尸體的保存,此外,平原地區地表平坦,水流緩慢,流水的侵蝕和沖刷作用微弱,即使葬得很淺,墳墓也不易遭到破壞。
在一個理想的能“藏風得水”的“風水寶地”中風水大師通常從“明堂”中的乳突與后面的龍脈連接很緊密,中間沒有明顯的鞍部(龍咽),則乳突上的地下水位較高,葬人應當淺葬。而風水師則認為,這時“氣”從地表傳來,所在當采用浮法淺葬。反之,如果“明堂”中的乳突與龍脈之間有鞍部(龍咽)相連,因為地表水在鞍部(低地)傳來,如果實行淺葬,棺材的高度高于鞍部,就不能得到“真氣”,因此在這種穴中,應采用沉法深葬。
風水術中所講的各種葬法,總結了古人對地表侵蝕特征和地下水分布、運動的觀察成果,并把它附會在陰宅風水術中,用氣的觀念來加以解釋,使得陰宅風水術在保存死者的尸體、延緩其腐爛方面確有獨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