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東陵的選址,是順治帝在一次狩獵時,偶然看中的。他登上鳳臺嶺,極目了望,北面是重巒如涌,萬綠無際;南面是平川似毯,紫靄飄渺。順治帝頓時有一種山川壯美、景物天成之感,便情不自禁地贊嘆道:“此山王氣蔥郁,可為朕壽宮。”隨即將右手大拇指上佩帶的白玉板指輕輕取下,向山坡上拋去,諭示群臣說:“喋落處定為穴。”清東陵這塊“吉壤”便由順治帝選定。
清東陵的形勢環境很有特色。主峰昌瑞山,發脈于燕山山脈,山勢龐大,東西蜿蜒,由主峰向兩側逐漸低斜。各陵寢均以山為托。陵區南面有煙燉、天臺兩山對峙,中間有天然關隘龍門口(又稱興隆口)。陵區內地勢開闊,小河環繞,林木蔥郁,實為一個山水秀麗的清雅之處。正如《大清一統志》所描繪的:“山脈自太行逶迤而來,重崗疊阜,鳳翥龍蟠,一峰柱笏,狀如華蓋。前有金星峰,后有分水峪,諸山聳峙環抱。左有鯰魚關,馬蘭峪盡西朝,儼然左輔。右有寬佃峪,黃花山皆東向,儼然右弼,千山萬壑,回環朝拱,左右兩水,分流夾繞,俱匯于龍虎峪。“這里對東陵的形勢特點概括無遺。
清東陵的選址有著它良好的水文、地質、土壤及氣候條件,從而構成秀麗的小環境。清東陵始建于順治十八年(1661年),共有帝陵五座、皇后陵四座、妃嬪陵園五座,共葬有一百五十七人。五座帝陵分別是入關第一帝順治的孝陵,第二帝康熙的景陵,第四帝朝隆的裕陵,第七帝咸豐的定陵,第八帝同治的惠陵。它們各枕山頭,形成一個個相對獨立的小陵寢區,又共同服從于一個大的陵寢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