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要獲得幸福,必定要兩相結合,把客觀條件看得低一點,把精神體驗看得重一點,心思就會單純許多,就更能體驗到人生的幸福。因而,當代男女人生要幸福,需要三大要件:
擁有一種生活控制能力。控制能力說復雜也復雜,說簡單也簡單。也就是要有能力控制生活狀態處于常軌之中。比如:對經濟收支的控制,做到收入大于支出,自給有余。懂得儲蓄,知道積少成多的道理。知道先苦后甜,懂得先期付出的道理。還有就是把愛好和工作等,賺錢與娛樂等控制在正常狀態,不發生重大的沖突,而不致生活失衡。還有就是對未來或突發事件的預知能力。預則立,不預而廢。比如,對家人或自己的高額花費的預先計劃和有效解決能力。留有充分的余地,使生活在遭到一些突發事件時,不至帶來重大失衡,而只是處于可控的動態之中。這樣的控制能力,對于當代男人更為重要。對情感的控制能力也很重要,如果你愛老婆,但卻不能控制老婆不變心、不給你戴綠帽也不可能獲得人生幸福。正因為是控制,也會是需要系統觀念的,看似需要太多的素養跟能力,實際上,有時也在于自我的品質,注定有些人費盡心機也控制不了,而另外一些人看似天生好運,能夠輕松搞定。有的人靠干預,也有的人靠影響和協調,效果往往有天壤之別。
擁有一種人生樂觀態度。性格決定命運,態度決定成敗。沒有知足常樂的人生態度,就很難體會到擁有的快樂、享受的快樂,惜福在于懂得珍惜已經擁有的。其實,對于世上許多人來說,樂觀并不是天性,雖然跟性格相關,但樂觀主義更多的是一種修養和對人生意義的體悟。佛學大師說:“知苦”而后才能“覺空”,覺空之后才能漸近佛境。我想,對于俗世人來說,也是要在生活遭際中,開悟人生意義,從而認識到人與人的關系、生與死的關系、尊重生命與享受人生的關系等。樂觀主義看似一種與生俱來的性格,但實際上更是一種對人生的達觀認識,以及自我性情的修養,是錘煉出來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加之,生可以欣喜,而死卻往往讓人恐懼,老和病也讓人憂慮,艱難困苦也會增加人的心理負擔,這些往往是做人所難免的,如果沒有樂觀主義的心態,坦然面對,那人生就極難有幸福感。人們說:有相當一部分癌癥病人,死于心理恐懼。看得通透,才能想得坦然,做得積極。對人生看穿有兩種結果,一種是消極避世,實際上是一種悲觀。另一種則是積極面對,則是樂觀心態了。樂觀的人才算真懂生活,才能感受到生活細節的快樂,享受過程。
擁有一份和諧情愛。在個人問題上,并不是高攀了才有情愛的幸福感,幸福感只是來自雙方之間,以及與周邊關系的和諧帶來的。曾有博友在微博上說:美應當是一種和諧。其實,幸福也只是一種和諧。是我們解決了主觀與客觀之間的矛盾過后,所獲得的一種心靈和諧,認知和諧。因為一個正常人,大多要以婚姻家庭的關系生活,這種生活也常常和事業、工作等緊密聯系,因而,人生要獲得幸福,沒有情愛的和諧,這幸福往往就無從談起。很多時候,我們會把幸福押在對經濟條件的改善上、對財富的擁有之上以及事業的發展之上,但這些只是身外的東西,如果它們不能促進正常關系的和諧,轉化為心靈正面的體驗,就極可能帶來的是麻煩,甚至只是用來滿足某單一欲望,而造成整體的重大失衡,甚至災難性后果。相反,阻斷了通向人生幸福的道路。比如,單一地追求金錢,并把錢用來滿足自我的奢糜享受,比如男人找二奶,他們在獲得肉欲快感的同時,也造成正常生活的重大失衡,甚至最后造成血腥悲劇也是極有可能的。今天看見“小三”為了報復,殺死男人妻兒而后自殺的報道,這樣的事兒在當代社會還算少嗎?事實上,這些人為了追求快感,而要絕決于幸福,是因為他們缺少了對生活的那種自控能力,而造成了情愛不和諧。最后錢越多,他們就離幸福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