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中術是中國古代醫家和道教關于如何在男女性生活中獲得樂趣、保健、胎教、優生、延年益壽的學問。基于道家的陰陽思想,把性作為一種修身養生的方法。
房中術原為講求房中節欲,“還精補腦”的修煉方法。道教認為,男女交合,是陰陽和合之常,“陰陽不交,則坐致壅閼之病”,無益人壽;但恣情縱欲,必損人壽命,乃至速死。故一要講求交合方法;二要注意房中節欲;三要實行房中禁忌,如醉飽、勞累、喜怒、憂懼過甚,以及大寒大暑大風大雨之時,皆不宜于房事。認為實行此術,可以延年益壽,乃至長生不死。
房中術淵源于戰國方術。《漢書·藝文志》即著錄《容成陰道》、《務成子陰道》、《黃帝三王養陽方》等房中八家書共186卷。考古發現,馬王堆帛書有《養生方》兩卷,言房中事。張陵創五斗米道,將此術引為修煉方法。東晉葛洪也重視房中,認為不行房中術,“雖服百藥,猶不能得長生也”。《抱樸子內篇·遐覽》中即著錄房中書《玄女經》、《素女經》、《彭祖經》、《陳赦經》、《子都經》、《天門子經》、《容成經》等多卷。東晉中后期,上清、靈寶踵出,皆輕視房中;寇謙之改革天師道,又力斥男女合氣之術;此后轉衰,并漸變為猥褻淫穢之術,遂遭道士和社會公眾之唾棄而漸趨消亡。
《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及南宋鄭樵《通志·藝文略》皆有房中書之著錄,但書幾全佚。《正統道藏》所收陶弘景《養性延命錄》卷下《御女損益篇》是現存較詳之著作。
房中術開啟于先秦時期的神仙家、秦漢之際的方仙道、漢代黃老道。早期道教在古代哲學、醫學理論的基礎上已認識到人是精神和形體的有機整體,養生必須生理和心理相結合。《太平經圣君秘旨》說:“欲壽者當守氣而合神 ,精不去其形 ,念此三合為一 ,久即彬彬自見,身中形漸輕,精益明,光益精”。
在此精、氣、神學說的影響下,以這三種要素作為修煉對象的同時,逐漸形成了不同方法流派,其中側重“保精”養生者,強調“保精守持,樂而有節,和平壽考”,形成以依托黃帝、龔子、玄女、容成為代表的,流行于西蜀關中地區的房中派。東漢時期,張陵創立五斗米道后,才將房中術引為道教法術之一。房中術又稱黃赤之道,男女合氣之術。
道教認為,“人不可以陰陽不交 ,坐致疾患 。若欲縱情恣欲 ,不能節宣 ,則伐年命”(《抱樸子內篇》),所以要講求攝精固氣,節欲保身,注意房事禁忌,掌握正當的性交方法,不可放浪性行為,把房中術作為古代性技巧、性衛生、性心理、性養身祛病的方法。
房中術強調保存精液還精補腦的方法在養生中勝于服食補藥的功能,禁忌中教導人們注意四時氣候的寒暖、風雨雷電的侵襲,以及日常生活中性行為的時間、條件、心理衛生、性行為衛生等諸事項。北魏寇謙之改革舊天師道后,力斥此術。
隨著儒家孔孟思想居統治地位后,道教也不再公開提倡此術。道教房中術的有關著述,有《玄女經》、《素女經》、《子都經》、《 天門子經 》以及陶弘 景《養性延命錄》卷下的《御女損益篇》等。
房中術的這一性質,在歷史上更多的被人用作淫穢之術,因此也經常遭到政府的封禁,其本身的內容反而被大多數人不了解。
“房中術”是一個帶*意味的詞嗎?在房中術的眾多理論中,有多少符合現代醫學?
的確,如今社會上對“房中術”存在不少誤解:有的人奉“一滴精十滴血”、“精枯髓竭”的理論為性生活準則,還相信狗鞭、虎鞭能壯陽;有的人則視之為邪理歪論,完全置傳統的房事養生觀念于不顧。
尊奉房中術的做法顯然是可笑的,但一棍子把它打死也不對。房中術是一個關系到健康長壽的嚴肅課題,至今仍有不少內容值得現代人學習:
提倡男性節欲
千百年來,作為中醫學的一個分支,房中術最大的特點在于醫學家通過對“縱欲傷身”現象的觀察,提出了“節欲養生”的主張,即主張兩性在享受性快樂的同時,還要節制性生活,兼顧健康與長壽。對于男性而言,這種“節欲論”觀點更加突出。
提倡男性節欲有兩層意思:一是承認性生活是夫妻之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要“樂而有節”,即男女性愛符合天地陰陽變化規律,但需限制頻率才能健康長壽。
第二層意思是指控制交合時的射精量,甚至忍精不射,傳到民間,就有了“一滴精十滴血”的說法。需要強調的是,這種說法并不正確。因為性交多是體力上的消耗,以及少量蛋白質、糖與水分的損失,只要保持正常頻率,根本談不上有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