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其才必先培育其孝
古圣先賢在選拔人才和門宗傳人時,將“孝和廉”作為選拔的第一標準。
而今社會的用人原則是“德才兼備”由此可以看出“德”的地位放在“才”的前面。
大企業家蒙牛集團老總牛根生的用人原則更是理白言明“德”之重要:“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無才培養使用,有才無德限制錄用,無才無德堅決不用”。牛根生還有一句名言叫:“小勝靠智,大勝靠德”。
由此可以看出:當今社會人才的競爭貴在“德”之層面的競爭,“孝”又是“德”之根本,為此“孝德”是人走向成功人生的階梯,重視培養孩子的“孝德”才是明智之舉。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名牌大學的高才生畢業后去到一外資企業求職,董事長(日本人)看完高才生的檔案資料后覺得這正是自己需要的人才,于是問這位高才生:“你給爸爸媽媽洗過腳和按摩過背嗎”?高才生說:“沒有”。
董事長站起身來拍著這位高才生的肩膀說“你回去給你爸媽做按摩背和洗過腳之后再來上班吧”。于是他即刻照做,乘車返回到千里之外的農村老家,一到家就對爸媽說:“我要給爸媽洗腳”!爸媽被兒子的舉動感動得熱淚盈眶。當他握著爸媽的腳時才發現:爸媽的雙腳由于長期赤腳勞動磨起的老繭使腳底僵硬得象木棒一樣。再看看爸爸媽媽的雙手磨起的老繭使雙手掌都沒有肌肉的彈性,從小牽扶摟抱自己那雙柔軟白嫩的手早已青筋裸露,再仔細端詳一下爸媽的面容時才發現他們已滿臉皺紋、滿頭白發,此時的他才如夢初醒:原來父母早已老了,他的眼淚情不自禁的滴落在爸媽的手背上,再給爸媽按摩背時發現他(她)們的背都駝了,原來讓自己當戰馬騎的腰背瘦得皮包谷頭,背部和肩部都貼滿傷濕止痛膏,原來爸爸媽媽多年前就患上了頸痛、肩痛、腰痛的毛病,爸爸還有膝關節炎,走起路來都有點拐。為了滿足自己上學的花費,很少看病。二十多年來自己花的每一分錢都是爸爸媽媽用辛勤的汗水和健康換來的呀!自己卻從來沒有細心想過。當看到墻角放的一提藍雞蛋時,問媽媽:“兩個老母雞下的雞蛋您們為什么不吃存起來為啥”?媽媽說:“打算明天趕街賣了寄給你做學費”。高才生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感動,哇的一聲大哭起來,深情的對爸媽說:“爸、媽,您們從今以后再不要為兒操心了,我已經畢業找到工作了”! 高才生在家的幾天里和爸爸媽媽一同下到包谷地勞動,頭頂太陽曬,腳下水氣熱,頸部細嫩的肌肉又被包谷葉割出血,親身體驗到勞動苦錢的艱辛,他那原本沉睡的良知蘇醒了,心中暗下決心一定要努力工作,多掙點錢對爸爸媽媽盡孝心,幾天后高才生告別爸媽再次來到董事長面前,并向董事長深深的鞠了一躬說道:“感謝董事長的教育之恩,您讓我找回了失落的良知,學到了在學校沒有學到的知識。使我了解到了自己的父母將我養育到今天是多么的不容易,我要用全身心的愛去回報為我辛勤付出了一輩子的爸爸媽媽”。董事長點頭微笑說:“你是一位聽話照做的人,從今天起你就擔任我的秘書吧!”于是這位高才生在這家外資企業里全身心的工作,將企業視為自己的家,深得董事長的器重,同時也獲得了豐厚的收入,不久就買了房子,并且為爸爸媽媽買了新衣服新鞋子,打算過年回家拜望雙老,但到過年時一計算此次回家要花費幾千元,于是取消了回家向父母盡孝的安排,心想等到明年將房子裝修好了才回家將父母接來住,這樣自己的面子也光彩。可是剛過完年沒有多久,就接到父親來電:母親腦溢血病故速回。這突如其來的噩耗如雷轟頂,他頓時抱頭痛哭:“媽啊!媽啊!兒給您買的新衣服您都還沒有穿呀!兒對不起您呀!!”后悔自己為了節省幾千元錢而沒有回家過年向父母盡孝。他在自責和無比悔恨中安葬完畢母親后,將父親接到自己的身邊來一起生活,并請了當地最好的醫生給父親調病,早上陪父親跑步,晚上陪父親散步,對父親關懷備致,讓老人安享天年。董事長看眼里喜在心頭。后來他在與董事長的交流中說道:母親突然去世才使我真正理解到大富豪比爾·蓋茨回答記者問話的意義。記者問:“比爾·蓋茨先生,請問世上什么事情不能等?”記者原來認為他可能會回答:機會不能等、賺錢不能等或……可是比爾·蓋茨的回答是:“孝敬父母不能等!”
董事長從他表現出來的“孝心”看出他對自己必然“忠心”,于是委以重任,讓他擔任其日本在華事業的繼承人,不到三十歲的他就當上了副董事長。生活在他身邊的父親也為兒子年輕有為能光宗耀祖而倍感自豪。假如他沒有良好的“孝心”,可能再奮斗十年也不一定能當上副董事長。 多年后,他父親生病住院,此時他的孩子十歲,他每天下班后就帶著孩子來到父親的床前為父親按摩、抓癢、喂水、喂飯、接尿、接屎。并且每做一件事都對一旁的孩子講解護理的方法技巧:抓癢的手指甲要剪干凈并磨光滑,否則會將生干瘡的地方抓破皮而感染發炎,喂水和喂飯時湯匙的角度為什么不一樣,給病人穿衣服的要領,接大小便的盆怎樣放進和取出,怎樣扶病人上下樓梯,煮希飯時要在飯里放少量蔬萊(三分葉子一分莖這樣纖維素、維生素、葉綠素才均衡,既營養又好解大便),希飯里放一小點鹽,喂前先品一下味、是否燙嘴等等。然后就叫孩子來學作做,他說這叫言傳身教,培養他的“孝心”。后來他老了兒子也象他當年伺候父親那樣伺候他,兒子對他也同樣百般孝順。人們常說養兒養女為防老,不論此話對否,孩子確實是父母老來的依靠。為此愿天下父母都重視培養孩子的“孝心”,并為其做孝的榜樣,將來才老有所依,病有所靠。兒女孝順父母安,心安體健養天年! 綜上所述:從以上幾個方面探討“孝德”對人生命運和家庭及社會的影響意義極其重大,由此看來應該將“孝道”的培養放在重點來抓。然而“孝道”是人的觀念和習慣,應該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就注重培養,讓孩子從小就養成敬奉長輩、關愛他人的良好習慣,而有的父母卻認為孩子不懂事,讓他長大以后再給他講其道理,或者說不用教育,他自己會做好的,其實“孝心”不是人的天性,需要后天的培養教育,并且要從幼兒開始,如:父母洗腳時就叫其拿拖鞋來給爸媽穿上、好東西先敬長輩等等。從小就要培養孩子盡孝的習慣,并且必須在十三歲前就要教授完畢,因孩子十三歲后進入發育階段就有逆反心理,否則將是教育的失敗! 但是這個承傳了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孝道”,由于受到歷次政治運動的沖擊,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孝道”的相關教育卻未受到足夠的重視更沒有被列入教科書,學生在學校從未受到系統的“孝道”教育,從而導致今天的中國社會許多為人父母者不懂如何向自己年邁的父母盡孝。許多人認為送錢或物給老人就是盡孝,其實老人真正需要的是(前面第四篇“如何向長輩盡孝”二十五個方面的內容)。 然而今天全社會普遍存在的卻是重寵孩子輕敬長輩的極端反常現象,這不能不說是社會和家庭的悲哀! 有的人在生活中只記得自己和孩子的生日,卻不知道父母的生日。有的人生日時只顧自己吃喝玩樂,卻對父母不管不問,要知道我們的生日即是母親的落難日啊!應在歡慶的同時向父母盡孝才對!否則良心不安呀!! 由此看來,對晚輩的“孝心”培養,有必要向中華先祖們學習:將《弟子規》(詳見95頁)納入教科書,讓孩子從幼兒園、小學、初中就接受“孝道”知識,傳承起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重塑中華民族“孝道”之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