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市場的透明化,競爭化,國際化!又在面對生存壓力的條件下,我們還要考慮創新,考慮壯大,考慮持續;試問各位我們靠什么適應市場?靠什么和同行業競爭?又拿什么來贏得持續?能靠什么提高息率?沒有基本的生存條件,我們又有什么資格獲得持續!單憑之前的一腔熱血,單憑之前的一人之力卻難以在市場立足。
01.1瓶頸之一:如何獲得安全感?
昨夜凌晨和一個集團老總通話:他說還在見客戶,還在談合作,還在跑業務;我們先拋開這位老總;試問各位我們的成長歷程:大部分都是自己做業務(或者自己做技術),由于時間的積累,經驗積累,資金積累,自我能力積累;達到一定階段之后,我們就帶走在之前公司學來的經驗,帶走積累的客戶,帶走辛辛苦苦賺來的錢,更有甚者還會帶走一批同事;然后,利用市場的需求,利用價格和價值的優勢和競爭不太激烈的市場條件下,開始我們的滾雪球行動。慢慢的來把我們的事業經營大。
由于我們是這樣成長起來的,企業是如此壯大起來的,內心非常恐懼我們的員工,我們的骨干這種挖墻造房的悲劇發生在我們身上。所以,我們喜歡守舊,我們不愿開放,不愿給他們更多的平臺支撐,不愿給他們更大的權利來發揮應有的職責;所以,我們只能白天跑業務,晚上抓生產。深夜約客戶。已經忙的不可開交了還要找人盯著財務。我們為什么這么累?為什么頂著壓力來做員工做的事情?
沉淀下來的時候是否想過,企業靠一個人能夠持續嗎?公司幾百人,幾千人的時候一個人還是否能看的住,2010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年僅39歲的馬化騰位居第九;試問各位企業家,是否聽說騰訊的骨干有出來搞小騰訊的嗎?很顯然沒有。
結論一:市場經濟當中,如果用著一個人,在防著一個人的話,注定就是以悲劇而告終,防著他的同時雙方只能是在斗智,只能在背離的軌道上越走越遠。
結論二:沒有精準的數據,一味的猜測只能使矛盾增值!
結論三:雙方沒有共同目標,沒有在同一軌道上,沒有在同一方向上,那么做出來的結果只能是負債,而并非是投資。結局注定雙輸。
01.2瓶頸之二:市場經濟下的危機感如何應對?
面對市場殘酷的競爭,面對嚴峻的國際金融問題,很多成長型公司相序走向經營的邊緣,對生存問題產生了強大的危機感。很多企業的老板和骨干都著手開展業務;拓展市場;之前都是客戶找上門,現在則是滿大街找客戶。之前都是價格好商量,現在都是既要請客吃飯又要外加回扣和送禮。之前都是一家客戶做幾年,現在客戶則是一家客戶一年換幾家。這樣的形式下,老板在去東跑西趕,公司業績好轉還是不太明顯!這樣的環境下,企業如何生存,如何長久,何談基業長青?
應對一:正確的認識。認可團隊,一人難敵三手。
應對二:重視企業文化,建立系統,找規律,建模式。
應對三:把握企業需求,做好企業戰略。
01.3瓶頸之三:沒有格局,結局應會在哪里?
前些日子去拜訪一位廣州的企業家,和他談到縱容這個話題,他講了一個身邊的切身案例;一位跟了他十幾年的老員工,算是中層領導,自認為心態和能力有問題,覺得工作做的是一塌糊涂;想換掉,有礙于面子,畢竟十幾年的感情在哪里放著,如果不換又怕會影響團隊,于是,就找了個主管助理,薪水于主管相當,一旦哪個部門有什么事情直接就找主管助理,把一個主管架空在哪里。于是主管每天是游手好閑,聊天喝茶。
于是,我就問他,問題解決了嗎?他說公司的問題是解決了,可是,兩個人的潛在矛盾卻激化了。問我如何是好?
我問他,是否之前溝通過?他說沒有。我又問他:你知道他想干嘛嗎?他說不知道。我說你什么都不知道就替他做了個這樣的決定,不更沒面子了嗎?后來我說把他叫過來我們一起溝通一下,于是,把他叫了過來;我問他,老板對你怎么樣?他說:好!又問他對公司有沒有什么不理解的?他說:有。(就說了一些自己的意見。)后來我問他,你到底想干嘛呀?有想過嗎?這樣一問他就起勁了,然后從身后拿出自己起草的一份計劃書,是一份營銷方案。根據這些年積累下來的人脈和經驗想開拓業務市場。后面說了句我很意外,他說:這件事情之前跟老板談過,但是,老板沒同意。理由很簡單,怕他以后出去單干。
格局決定持續,格局決定生存。下面有三條結論和大家一起分享:
結論一:不要輕易替別人做決定,尤其是發展方向。
結論二:學會信任,學會開放,學會付出。
結論三:多做有效溝通。把握需求,把握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