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奠定持續的經營力?
多年來與業主的接洽和深入合作中,發現、許多企業對經營的片面理解,做企業成了包裝的代名詞,品牌外延片面理解,市場化表象成了做短、中、長期規劃的根本,與實際的做背道而馳后面,是浮躁的本質產物,正因為忽略了做企業的本質,才導致時下許多組織舍本求末,急功近利,為了短期利益、不惜犧牲中長期發展的本源所在。
浮躁之心、攀比之心,唯物論,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主宰著我們這一代人,在某種程度上、我們是經營進化的受害者,或者中國近百年來受的外辱、計劃經濟物質嚴重短缺,過渡到今天,所有過去的緊張,受苦、受難冤屈、都要在現代釋放。
或需要我們這幾代人的沉淀,才能真正懂得什么是幸福的生活指數,幸福的經營指數,才能真正從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過渡到發達國家。領悟到發達國家先進性,大家才正確對待和面對生活的真正內涵,精神、環境和物質生活。
所以談到回歸本源,是因為我們大多數主忽略了經營的內在因素。
就拿文物來說,那些古時候遺留下來的藝術品,除了歷史久遠本身不可復制因素外,本身的精耕細作、精益求精是無可挑剔的。古人一生做好一件物品,為了一件流傳至今的物事,往往耗盡一身精力和所有。干將、莫邪以身殉剣,曹雪芹為了一本紅樓夢,驅心歷血,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這些都是非常典型案例,此等精耕細作案例不勝枚舉,這就是經營精神所在。
市場化的迎合有其必然,迎合大眾之心追求利益是市場經濟的主體之一,迎合需求不等于隨波逐流,經營體的社會責任在于循循誘導同時,自身經營打造內在精品來不得半點馬虎,絕不是一味的投其所好。
時下,市場中的參假,各類食品危機的背后是組織體的市場策略性有余,原則性不足的根源背后是精神文化的流逝,精神的本質就是堅持價值觀,有所為和不為本質。
大量的數據表明,現代無論團隊還是個人都很聰明,都很會打算盤,策略有余、原則不足的背景是缺乏真正的智慧,都在為短期利益損害著中長期經營的目標,都在為著自身經營未來的拔苗助長,無論是現代教育還是組織經營、也還是個人未來規劃,缺少沉淀和精耕細作。
在長期為企業咨詢過中,我們發掘大量的例證,一個智囊團是不是窮盡所力,拿出最好的產品是經營力必然。
這個組織提供最好的產品給客戶,這十分重要,是不是精品,有沒有耗盡心力所為,這跟最后的效果是切切相關的,世界上沒有白吃的午餐,這就是原則,我們做了,我們的承諾就是拿出最好的給我們的客戶,這就是精神,是大智慧,是一種使命凝集成的品牌。
形成你的內涵,形成口碑,別人就沖著這個來找你。
堅持自己的價值觀不容易,是因為不隨大流需要決心和毅力,更需要勇氣和企業家必要時的力排眾議膽魄和胸懷。真理很多時候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堅持和傳導是經營的兩個方面,知道、做到,讓大家都做到,就是普及。
我們發現許多企業之所以上上下下得過且過,沒有根系,實際上就是缺乏價值使命引導的企業承諾,一個能夠堅持客觀的承諾,有擔當的堅持、是企業人心沉淀的根基。是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傳承和與時俱進根本。
企業經營力不僅來自經營的主見,精耕細作在凝聚人心同時,價值引導下的人心傳道,讓價值普及,理念整合,使命追求,宗旨保持的持續跟進謀劃和策略。
咨詢公司經營的成敗,不主要在于工具的科學程度,實戰性和理論的豐富,而在于為客戶價值引導基礎上的理念落地,疏導企業經營之道。讓企業人實實在在明確為什么要發展,比發展更重要,弄清楚為什么做,比單純做的實質更重要,更關鍵。
大量的數據表明,企業經營的缺失是道的缺失,是企業價值、理念、使命和宗旨的缺失。缺乏企業之道。對于研發、技術、技能、來講只是術而已,沒有經營之道的術,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不得長久。
大量事實表明,我們大多數企業都在經營之術上面耗盡心力,就不難理解企業為什么沒有活力的緣故了。
沒有經營力的組織,就沒有持續力的團隊,本末倒置是許多企業經營缺失的根系所在。中國企業要徹底改變平均壽命只2.9年的宿命,必須結合自身企業特點,進行理念的普及和引導,側重效益和創意基礎上,讓體制真正為企業的中長期發展鋪路搭橋,這是絕大多數企業擺脫的不二法則。
文章摘自:www.rocom.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