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問題的整體性。
感覺是反映事物的個別屬性;知覺,反映事物的整體。感知,是思維的基礎。沒有事物整體上的感知,也就無法深刻認識事物本身。語文教學是一個大系統,而這個大系統又是由許多小系統組成的。我們的教學,或者以單元或者以一篇課文作為最基本的單位,在教學中,設計提問時,要有一個整體的考慮。
2. 問題的趣味性。
心理學認為,內發性的動機是很重要的,而內發性的動機的中心是興趣。
興趣是推動學生思維的強大動力。如果教師所提問題激發不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即使去思考了,也只不過是一種被動的思維,學生的主動性就不能充分調動起來。實踐表明,在提問中,如果把未知的因素混雜于一些熟知的因素中,這一混合必將更加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既獲得了知識,又得到了能力。
3. 問題的激發性。
心理學認為,增強刺激物的相對強度,對于引起無意注意具有重要的意義。課文中往往有些內容不被學生所注意,但卻是應該著重理解的。教師可抓住這些內容設計一些問題,增強這些內容對學生大腦刺激的強度,以激發學生去思考。
4. 問題的爭論性。
這里所說的問題的爭論性同上面的問題激發性是不同的。激發性問題是教師根據學生易忽略的問題,把已學或未學之內容變成能激起爭議的問題,以達到使學生掌握知識的目的。而爭論性問題是問題本身就已具備了爭論的焦點,教師只需抓住這個焦點,設計有關問題,以增強刺激物之間的對比關系,便能更強烈地引起學生的注意。
5. 問題的比較性。
這類問題是在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和寫作特點的同時,以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這樣訓練既可以使學生的單向思維向多向思維發展,也可以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6. 問題的明確性。
不明確的問題會使學生的思維缺乏定向,失去目的性,而造成胡思亂想的心理狀態。提問要明確,一是要抓得準,摸得透,有的放矢;二是要問題措詞確切,回答的活動范圍要小,盡可能從一個角度去問,不至于產生岐義。
7. 問題的聯想性。
思維心理學認為,啟發是一種聯想活動。在教學中,要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的訓練顯得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