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序法。這種提問是根據教材的邏輯順序,依次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語文課一般是按事件的發生發展,人物出現的順序,論點論據提出的先后提問。這是教師在應用題教學中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關系、探求解題途徑常采用的綜合法,及分析法。
二、鋪墊法。在講新課之前設計一些準備性題目,鋪路搭橋,利于掌握系統知識,減少難度。
三、核心法。這是為了突出教材重點內容而設計的提問,目的在于解決教學中的主要矛盾。這類提問其作用是扣住教材內容中心,明確學習重點。學生根據這個重點,找到課文中的關鍵詞語、句子或段落,加深理解,牢固掌握。
四、對比法。對比式提問,是指將相互聯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對比而排定的提問,旨在使學生認識事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因此,進行啟發式教學,實現教與學“雙向交流”,進行對比十分重要,可以取得更佳效果。
五、引導法。知識在于積累。學生有了一定知識基礎,又有探索新知的欲望,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溫故知新”,聯系已學過的知識,引導學生到知識的海洋中遨游,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
六、想象法。不局限于課文內容,而是根據課文內容,讓學生想象這樣的提問,使學生對課文有更深刻的理解,更有利于豐富學生的感情,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七、點睛法。就是根據課文的中心句作者的點睛之筆設問。中心句,就是文章內容的總括,或是文章中心的揭示,它是作者點睛之筆。因此,根據課文中心句設問,不至離題太遠。
八、尋究法。事情總有前因后果。根據事情的結果,對事情的原因、經過進行尋究性設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
九、引路法。這是指學生遇到了超出他們能力范圍的困難時,教師要像導游一樣,給他們指方向、教方法,幫助學生突破難點。
十、破題法。即根據題目設問。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或是記敘的主要內容,或是描寫的主要對象,或是表達的中心思想,或是貫穿全文的線索。因此,根據題目設問,能達到以問促讀的目的。
十一、綜合法。抓住重點詞設問。重點詞句是理解文章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窗口”。教師若能準確抓住重點詞句,并進行適當的歸納綜合,設計的問題,必能引導學生透徹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使“文”與“道”的教學融為一體。
十二、評論法。教師先不表態,把學生各種方法并列公布,提問學生評價,從而啟發學生思維,得出正確結論。
十三、連環法。它是指為了達到教學目的而精心設計的一系列環環相扣的問題。這幾個問題形成一個整體、幾個問題解決了,整個問題就解決了。
十四、消化法。適用于講授新課后,為了加深學生理解,在學生容易模糊處設問。
十五、發散法。這種提問具有如下特點:對于同一問題從不同角度去獲得多種答案。
十六、激趣法。在學習新知識之前,教師有意識地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創造生動愉快的教學情境,從而引導學生帶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去積極地思維,尋求新的知識。
十七、重復法。由于所問題在教學內容中處于重要地位,是關鍵之所在。因此當一個學生已經作出正確回答后,教師仍要繼續提問若干學生,通過重復回答,起到突出、強調的作用,以形成深刻的印象。
十八、遷移法。就是讓學生通過回答和完成教師精心設計的舊知練習或操作活動,來向學生提出問題,啟發學生對新知的探索,從而能使學生嘗試利用過去的知識、技能、方法和經驗來解決新問題的提問法。這種提問法成敗的關鍵除了首先要和教學內容對路外,再就是在于練習或操作活動的精心設計。
十九、誘發法。目的在于通過一個實驗,一次演示,一個問題,激起學生的求知欲。
二十、逆問法。逆者反也,就是從反面把問題倒過來提出,讓學生利用事物之間相反相成的矛盾關系,以反推正。逆問的特點是以反推正,形成矛盾,它容易引起學生心理上的矛盾沖突,應將學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提出,以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