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發式教學可謂課堂教學的“點金術”,它直接關系到學生思維的效率,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成敗。教師必須掌握課堂教學這個“點金術”,才能確保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啟發學生思維,發展他們的智力和培養他們的能力,從而取得課堂教學的高效果和高效率。
1. 認清特點,把握關鍵。
每個教師要想成功地運用啟發式教學,首先必須認清啟發式教學的特點和把握住關鍵“啟發”一詞,來源于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學的一句格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朱熹對此解釋說:“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后來,人們概括孔子和朱熹的思想,就合稱“啟發”或“啟發式”,其原意是:教導學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師要造成學生一種“憤”、“悱”狀態才去啟發他。
后來,《學記》中提出了教學的三個原則,即“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主張啟發學生,引導學生,但不要牽著他們走;嚴格要求學生,但不要施加壓力;指明學生的學習途徑,但不代替他們達成結論。從古代啟發式教學的經驗論述中可以看出,啟發式教學的特點在于促進學生智慧的發展;啟發式教學的關鍵在于教師的引導。
現代教學對于啟發式教學具有更高的要求,啟發式教學的特點,在于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創造型”的人才;啟發式教學的關鍵,在于如何啟發學生思維,教師怎樣做到:重在點撥,貴在引導,妙在開竅。要注意處理好兩個關系。
一是處理好傳授知識與發展智力和培養能力的關系。我們談把握啟發式教學的特點在于發展學生的智力,這并不排斥和拋開傳授知識,而是要辯證地處理兩者的關系,使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即有傳授知識的同時,注意發展學生的智力和培養能力,在發展學生的智力和培養能力的過程中又注意傳授知識。
二是處理好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關系。啟發式教學要求既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進行啟發、誘導、激勵,同時又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引導他們主動探索,積極思考,自覺實踐,生動活潑地進行學習。啟發式教學敢于打破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教師考、學生背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教師教和學生學兩個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2. 適時合度,因材施教。
啟發式教學要講最佳火候,尋找最佳突破口。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就是要求只有當學生具備了“憤悱”狀態,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時,才是對學生進行“開其意、達其辭”的最佳火候。實踐證明:教師準確地把握好時機,有利于在思維的最佳突破口點撥學生心靈的樂曲,啟迪學生智慧的火花。
同時,教師啟發學生的問題深度的難易要適中,速度的快慢要得宜,廣度的大小要恰當,量度的多少要相應,恰到好處地引發學生積極思維,“跳一跳,摘桃子”,使學生的思維提高到“最近發展區”的水平。
啟發式教學要想真正取得實效,還必須了解學生實際,做到因材施教,這樣才能啟而有發,問而有答。了解實際包括:了解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身心發展規律,已有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等。只有了解學生的實際,教師的啟發才會有方向性、針對性、有序性、層次性,教師的每一堂課、每一席話,才能恰到好處地啟發誘導,促進思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3. 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
啟發式教學要求教師要分析、研究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做到重點明確,條理清晰,詳略得當,抓住主要矛盾,在要害處進行啟發。
啟發式教學要啟在主要問題上,發在解決的關鍵點,這就必須分清主次,不能眉毛胡子一齊抓。教學過程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學習和掌握科學知識的過程,是學生由無知轉化為有知,由知之不多轉化為知之較多的矛盾轉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雖然矛盾的斗爭和不斷轉化的情況較為復雜,但在復雜的矛盾是,在一定的條件和時間內,必定有一個主要矛盾,起著主要的決定作用。運用啟發式教學,必須善于捉住和解決教學中的主要矛盾;不能把教學中的各種矛盾等量齊觀,均衡處理,而是分清各種矛盾的性質和所處的地位,在一定的時間內抓住一個主要矛盾。啟發要啟在關鍵外,抓住要害問題進行。當然,抓主要矛盾是有序的,要根據教材、學生、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客觀要求,一個個抓下去,環環相扣,這樣就會使啟發式教學在課堂上處處閃光,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4. 教學民主,多向傳遞。
教師的教學作風是民主型的,還是專制型或放任自流型的;教學信息是單項傳遞交流,還是雙向甚至多項傳遞交流,這直接關系到啟發式教學的效果。教師的教學作風能夠民主化,就能形成一種師生心理相容的局面,創設愉快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這樣,才能在良好愉快的環境中,啟而有發,問而有答,充分發揮啟發式教學的功能。否則,師生心理相背,課堂氣氛壓抑,必然會影響師生情緒,不利于啟發式教學的進行。同時,啟發式教學不僅提倡教師在講解中進行啟發,而且更倡導采用多向交流形式進行啟發,例如,既運用講授法進行啟發,又運用問答、討論、直觀等方法進行啟發,使教學呈現多項交流,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
在教學民主、多向傳遞過程的同時,教師還要做到反饋強化。教師在教學中應“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有較好的注意分配能力,及時捕獲準確的反饋信息。對于學生所作出的反饋信息,教師應做出及時而準確評價:對于正確的給以肯定,對于錯誤的予以糾正,及時強化學生的思維操作,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
5. 樹立目標,奮發斗志。
目標奮志啟發是啟發式教學的重要方法。如果一個沒有遠大的奮斗目標,就不會產生旺盛的斗志和充沛的精力。目標奮志啟發要求做到:教育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教師在教學中要啟發教育學生樹立為祖國、為人民、為建設社會主義強國而學習的崇高目的和遠大理想,這樣就會促使學生站得高看得遠,樹雄心、立壯志,產生頑強的斗志,調動內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講,讓學生知道學習的社會意義,增強學習的責任感,屬于間接動機。誠然,學生熱愛學習,產生一定的學習積極性要靠直接動機的引發,但間接動機也是激發學生熱愛學習、產生興趣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且是激勵學生苦學不輟、勇往直前的巨大內驅力。
6. 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創設問題情境是啟發式教學的有效手段。在教學活動中,創設誘發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情境,可使學生受到情境的熏陶和感染,促使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在知識的海洋里暢快地遨游。
情感是追求真理的動力,是智力發展的翅膀。積極的情感是人的認識活動的內驅力,能夠催人奮進。在教學活動中,不僅有師生追求真理的同頻共振,而且也有師生情緒生活的情感共鳴,兩者水乳交融,共起作用,這樣,教學活動方能生動活潑,饒有興味,取得成功。創境激情啟發要求教師做到:創設“憤悱”情境,引發學生思維。教學不是單純的傳授現成的知識,也不應滿足于簡單地解決一些問題,而應給學生提出具有一定深度和難度的課題,促使他們不能單靠已有知識和習慣就可解決,而要進一步思考和探索。
當學生躍躍欲試,處于憤悱境地時,教師才去啟發、點撥、誘導。
7.設置疑問,激活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質疑問難,答疑解惑,有意識地設置疑問情境,引導學生不斷探索,是發展學生思維力,打開學生智慧之門的一把“金鑰匙”。
怎樣才能在教學中做到激疑導思呢?教師要學會“設疑”。具體做到:在“巧”字上設疑。設疑貴在巧,“巧”表現在設疑的方法要巧、時機要巧、地點要巧、方法巧,表現在設置的疑問能創設“憤悱”情境,使學生產生解疑的渴望。時機巧,表現在設疑的時機要尋找最佳點,是課始、課中,還是課尾,都要巧作安排。地點巧,表現在設疑要設在學生思路容易堵塞的地方,然后釋疑解惑,開通思路,啟迪思維。
在“關鍵”處設疑。設疑要設在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上,使學生帶著問題鉆研教材,認真聽課在積極的思考中理解知識,把握重點,突破難點。
在“無疑”處生疑。設疑啟發,還要注意在學生容易忽視而又與“關鍵”處相關的平淡處巧設疑難,使學生從未知有疑轉化為漸感有疑,從而引起思考,引導重點和難點問題的解決。
8.類比聯想,比喻引趣。
事物總是相互聯系的。知識與知識之間,通過已知比未知,喚起學生的聯想,求得對問題的解答,這是啟發式教學常用的一種方法。
類比聯想啟發,要求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感性知識,引起他們的聯想,引導他們由此及彼、舉一反三地進行學習。教師要善于運用典型事例喚起學生聯想去解決疑難問題,達到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效果。
比喻也是啟發式教學常用的一種方法。在教學中,教師運用具體形象的、學生熟知的事物去比喻說明那些抽象的、深奧的、生疏的事物,激發學生聯想,啟發學生對照化簡,化難為易,使學生生動活潑進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