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互動過程。
必須突破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重視教學互動場的建構。根據集體動力理論和需要動機理論,采取教與學的互動學習方式,優化課堂交往,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把學生內在需求和外界學習環境結合起來,把知識、能力、人格“內化”給學生,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形成互動、互助、互促的自組織,促使教師與學生在民主平等的教學活動中提高語文綜合素質。
“知識的價值在于作為思考的焦點激發各種水平的理解,而不是作為固定的信息讓學生接受。
所謂“群體動力”就是指群體活動的方向和對其構成諸要素相互作用的合力。把人的過去、現在形成的內在需求看成是內在的心理力場,把外界環境的因素看成是外在的心理力場;人的心理活動是現實生活空間內在的心理力場與外在的心理力場相互作用影響的結果。語文教學要控制教與學的行為,必須充分調動課堂群體的力量,在把握學生內部心理活動的基礎上,通過控制外在的心理力場來進行。
現代教育把學校教育看作是教師與學生進行一種生命與生命交往、溝通的活動,把教學過程看作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教與學統一的交互、合創的過程。
教學互動是課堂上教師個體與學生個體、教師個體與學生群體以及學生群體與群體之間,通過信息的傳播而發生的課堂交往活動。教學互動場就是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交往,使教學在互動、互促中產生群體的動力,讓學習者形成自組織,自我構建,從而使語文課堂教學在群性相融中、個性完善中形成良性循環,在和諧、合作、共創中真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互動場的構建要注意突出和諧、合作、共創等效應。和諧指教學氛圍、師生關系和身心發展等方面的和諧。旨在創造一種共為主體、認知明確、情感協調、情緒高昂的課堂氛圍,激發創造潛能,提高學習能力,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合作指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友善的、相互信任的、相互尊重的良好氛圍。
共創指突破傳統教學中的強制、硬灌和單向傳遞,在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下,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的交互方式,運用自學感悟、智力激勵、集體討論等方法,密切注意每一個人的獨特性,強化集體思維,發展學生集體創造性能力。
交流合作是教學互動場構建的外在機制,交流合作會使不同的學生通過互相啟發、補充,讓學生學會理解、傾聽,實行思想、觀點的碰撞,增強自尊、自重的情感,形成自我意識,培養合作精神,實現教育教學的社會化功能。課堂教學通過對不同觀點的交流、交鋒、修正、提升,使每個學生加深對當前問題的理解,期間學生的思維成果為整個學習群體共享。教師作為幫助者、促進者對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的表現作適時恰當的評價,幫助學生形成更有序、有效的意義構建。
陶行知先生指出:“創造力量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
語文教學必須努力創造一種新的學習文化: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而是學生學習的伙伴,學生和教師是平等的,課堂氛圍是民主的。然而,教師和學生的平等,并不排斥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整個民主過程的調控者,是整個學習過程的平等首席。在民主平等的教學中,“教師的作用沒有被拋棄,而是得以重新構建,從外在于學生的情境轉化為與這一情境共存”,“教師是內在于情境的領導者,而不是外在的專制者”。課程是學生和教師共同探求新知的一種載體,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從教師處得到的是“推動力”而不是“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