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新型工業化必須由信息化來帶動
信息作為一種社會資源自古就有。20世紀中葉,人類在信息處理方面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即信息處理的現代階段。所謂現代信息技術,是指在這幾十年內迅速發展起來并且迅速普及的一系列技術,它的核心是電子計算機和現代通信技術。電子計算機無論在信息量的存儲方面,還是在信息處理加工速度方面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同時,通信技術的迅速發展大大加快了信息傳遞的速度,使地球上任何地點之間的信息傳遞速度縮短到幾分鐘之內,通信能力的大大加強,使社會生活發生了極其深刻的變化,也為中國走新型工業化之路提供了契機。
用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特別是裝備制造業的信息化和企業信息化,是中國實施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戰略的重點和突破口。企業是工業化的主體,也是信息化的主體。企業信息化的本質就是將企業的運作的各個環節數字化,提供給各層次的人們洞悉、觀察各類動態業務中的一切信息,以作出最優化的決策,使企業資源合理配置,求得最大的經濟效益。這個過程是應用信息技術實現企業管理的過程,同時也是實現改造傳統產業、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過程。企業信息化的程度將決定著中國新型工業化的進程。
現在,作為新型工業化的主體的企業信息化建設被不可逆轉的歷史推向了市場大潮的浪尖,企業的信息化建設不再是企業的效益工程,而是企業的生存工程,如果企業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失去了有利地位,勢必被社會生態無情地淘汰。信息技術可以幫助作為工業化主體的企業經營得更好。在信息技術應用成功的的企業,信息被認為是創造附加值和財富的源泉。近10多年來,世界各國的企業界都在致力于企業的信息化,世界經濟正在走向全球化、多元化。在信息化企業中,管理模式有很大的變化,企業從金字塔結構,信息集中一點,中心人物決定一切的狀態轉向扁平化,不用過多的組織層次就可取得信息,最終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那么,與傳統意義的工業化相比,新型工業化到底新在哪里?概括地說,它有三個突出的特點:一是要把工業化和信息化結合起來。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西方發達國家是先實現工業化,然后在工業化的基礎上實現信息化。中國還處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不能走先工業化后信息化的老路,而是要發揮后發優勢,迎頭趕上,實現跨越式發展。它是以信息化帶動的、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工業化,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新型工業化以科技進步和創新為動力,注重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以質優價廉的商品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
二是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就是要“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路子。這條新路子是要既避免西方國家工業化過程中造成嚴重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的消極后果,也避免重復走中國過去高投入、高速度,低質量、低效益,以及同樣存在環境污染、資源破壞現象的老路。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特別是在快速發展的時期,大多數是以消耗能源、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中國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特別強調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強調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
三是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注重機械化和自動化,與此同時出現了一些失業問題。中國國情是人口多,勞動力成本比較低,要在工業化進程中,處理好資本技術密集型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處理好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的關系,處理好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
由此可見,與傳統的工業化相比,新型工業化是以信息帶動、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工業化;是能夠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工業化;是能夠充分發揮中國人力資源優勢的工業化。中國經濟在持續了20多年的高增長之后,在未來20年中,還要保持年均7%以上的增長速度,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的宏偉目標。但是,僅憑經濟規模的疊加,已不可能實現快速發展。只有以信息化來帶動新型工業化才有望使快速發展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