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漠化是“石質荒漠化”的簡稱,是在喀斯特脆弱生態環境下,由于人類不合理的社會經濟活動而呈現類似荒漠景觀、巖石逐漸裸露的演變過程,是土地劣化演變后形成的極度退化生態系統。石漠化地區以植被退化、水土流失、旱澇頻繁、生產力低、人民生活困難為特征,既是經濟發展最落后、生活條件最惡劣的地區,也是生態重建任務最艱巨的地區,是我國弱勢群體聚居、貧困面最大的區域,與農村貧困互為因果,因此,它與西北地區的沙漠化、黃土高原地區的水土流失合稱為影響我國的三大環境災害。按照農民人均純收入2300元這個新的國家扶貧標準,西南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薄弱的滇桂黔石漠化地區,這些地區不但形成“山光人窮,窮山惡水”的惡性循環,且由于土壤稀薄,缺水易旱,成為扶貧攻堅的“硬骨頭”。
在1992年6月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荒漠化防治已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列入《21世紀議程》。我國政府工作報告也曾明確指出“要加快推進黔桂滇石漠化綜合治理”。中央明確,2011-2020年把滇桂黔石漠化區列入到全國14個連片特困地區之一,成為國家扶貧攻堅的主要對象。那么,如何才能實現滇桂黔石漠化地區的開發扶貧?本文認為,生態治理是最為可行的路子,其路徑選擇可分為以下三大步:
一.認清現狀,確立石漠化地區開發扶貧的總體思路
什么是石漠化?具體而言,是指在亞熱帶濕潤地區巖溶充分發育的自然環境下,受人為活動的干擾和破壞,造成土壤被嚴重侵蝕、基巖大面積裸露、地表呈現出荒漠化景觀的土地退化狀態,是水土流失的頂級表現。直觀地說,石漠化就是“只見石頭不見土”,有的地方甚至連沙漠都不如,因為沙漠里不少地方還能有些耐旱植物生長,而石漠化嚴重地區可以說是寸草不生。中國是世界上石漠化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的貴州、云南、廣西、廣東、湖北、湖南、重慶、四川八省都有石漠化現象。喀斯特地貌最發育的省份,有貴州、廣西和云南等省,其中,貴州是我國石漠化分布面積最大、危害最嚴重的省份,石漠化面積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2.8%,廣西石漠化也較嚴重,石漠化面積達10.1%。從總體來看,西南巖溶地區主要分布在以貴州為中心,面積約62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片裸露型巖溶區。這片區域原本就有大面積的碳酸巖分布,由于不斷地開荒種地,破壞了原有植被,需數萬年才能形成的瘠薄土層經風吹雨打后迅速流失,最后,地表只剩下不能種任何植物的石塊,形成地表生態災害。這種狀況近3O年來擴展速度明顯加快,現正以每年3%—6%的速度遞增,使大片地區無水、無土,以致失去了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據中國工程院測算,石漠化的推進速度是每25年翻一番,若不及時治理,我國西南地區在百年之內,將有一半以上土地石漠化,其后果非常嚴重!
石漠化究竟會給當地人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直接影響?最根本的一條,它是造成所在地區農村經濟貧困的主要根源。石漠化一直是我國生態環境建設中最難啃的硬骨頭,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絆腳石,對整個西南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其顯著特征是“五缺”,即缺土、缺水,繼而造成缺糧、缺柴、缺錢。由于石山土少,只能在石縫中點種玉米等旱地作物,基本口糧根本無法保證,同時,巖溶石山區的人們普遍存在飲水困難,每年缺水4~5個月,嚴重制約了生存和發展空間。另外,大面積石山缺少森林植被和薪材,形成樹木越砍越少的惡性循環,加上各種資源又貧乏,農民致富門路少、經濟收入少,整個地區,陷入“生境惡化→經濟貧困”的惡性循環,當地人們成為“生態災民”。國家林業局對西南八省區的石漠化土地監測數據表明,監測區的平均石漠化發生率為28.7%,而縣財政收入低于2000萬元的18個縣石漠化發生率為40.7%;在農民年均純收入低于800元的5個縣,石漠化發生率高達52.8%,比監測區平均值高出24.1%,由此可見,石漠化發生率與貧困狀況密切相關。石漠化發生區已成為我國農村貧困程度最深、社會經濟發展嚴重滯后的地區,石漠化也已成為制約西南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最嚴重的生態地質災害。
因此,我們要認清石漠化帶來的嚴酷現實,確立石漠化地區開發扶貧的總體思路。必須將石漠化防治納入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之中,加強調查研究,為開展西南喀斯特地區大規模治理作好準備,研究整理出一條適合石漠化地區水土流失治理、生態環境改善的成熟的技術路線。按照“先治害,后興利”的原則,統一規劃,綜合治理,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對我國西南石漠化現象及時進行專項治理工程。更重要的是,要堅持把石漠化治理與扶貧開發結合起來,做到“以治理促進開發,以開發帶動治理”,實現治理與開發協調發展,逐步實現石漠化地區絕大多數農民脫貧的目標。
二.對癥下藥,制定石漠化地區扶貧開發的指導原則
石漠化不是一種單純的自然現象,其產生與發展主要是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疊加所致,其中,自然因素是石漠化形成的基礎條件。巖溶地區豐富的碳酸鹽巖具有易淋溶、成土慢的特點,山高坡陡,氣候溫暖、雨水豐沛而集中,為石漠化形成提供了侵蝕動力和溶蝕條件。數據表明,因自然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土地總面積的26%。相比較而言,人為因素是石漠化形成的更主要原因,主要表現為人類的過度樵采、不合理的耕作方式、過度開墾、亂砍濫伐和亂放牧等經濟活動。巖溶地區人口密度大,地區經濟貧困,群眾生態意識淡薄,各種不合理的土地資源開發活動頻繁,久而久之,必然會導致土地石漠化。數據表明,人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土地總面積的74%。
如果我們從社會層面看,可能會找到更多的人為因素。其實,“注重生態”這個觀念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就已被確立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但為什么過度開墾、過度砍伐等破壞生態的行為依然存在?這背后涉及到更深層的原因,那就是人口因素,因為正是人口增長大大超過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才導致了石山地區生態惡化。根據聯合國沙漠化會議制定的干旱地區人口的承載標準,極限為7人/km2、半干旱地區是20人/km2,而我們的情況又是如何的呢?以廣西石山區相對集中且人口密度最小的百色、河池兩地區2008年人口密度為例,其承載分別達到105人/km2、116人/km2,大大超過國際承載極限標準。為了經濟需要,以GDP為核心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考核指標,當地政府和居民對自然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使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而究其直接原因,是石山區群眾的“糧、柴、錢”三大涉及生計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因此,歸納石漠化的成因,從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兩方面歸納,其過程可以表示為:脆弱的喀斯特地質背景→人口過度增長→毀林開荒→水土流失→基巖裸露→石漠化→經濟貧困。
針對石漠化的上述成因,我們可以考慮制訂扶貧開發的三項指導原則:一是要加強政府引導,成立跨區域跨部門的石漠化綜合治理領導小組。目前,在不同省區各部門開展的石漠化治理工作,缺乏協調和配合,措施較單一,資金分散,而成立跨省、區、市和部門的領導小組,就可以在國家層面上進行統一部署和協調,克服因多頭管理和地區分割帶來的弊端。二是要設立西南巖溶區國家石漠化綜合治理專項。專項的主要工作內容包括:編制全國及各省區石漠化綜合治理規劃(目前已經有不少省區正在或已經制訂),完成石漠化治理所需的基礎性、公益性調查工作,組織多部門聯合攻關。三是堅持生態修復的指導原則,實現“防、治、保”相結合。對于不同強度的石漠化地區,采取不同強度的治理措施,如對強度石漠化地區主要采取以自然恢復為主的生態戰略,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生態移民,采取封山育林等措施逐步恢復植被等等有效措施。
在這三條指導原則中,最根本的一條是“生態修復”的技術指導原則,其實質就是治理石漠化的生態路徑。石漠化是土地劣化演變后形成的極度退化生態系統,一般說來,對于一個缺損的生態系統,生物種類的喪失是影響生態恢復的主要障礙。選擇種植合適的植物種類,能夠快速實現石漠化地區的生態恢復,是生態恢復的關鍵技術問題。比如一些地區種植金銀花、花椒等經濟作物,治理了石漠化問題,并成功地讓農民脫貧致富,經驗值得借鑒和推廣。金銀花具有生長快、壽命長、根系發達、枝繁葉茂,耐旱耐寒、生命力強等特點。一株金銀花可以覆蓋到近20平方米的石山,生產的干花,一畝的年產值超過4000元,好的達到12000元,可以拉動石漠化地區的農民脫貧致富,無疑是一條生態修復的可行路徑。
由此可見,生態修復是尊重自然規律、因勢利導,加快石漠化治理步伐的重要技術路徑。只要配套措施跟上,管護措施得力,治理效果會十分顯著。我國西南氣候溫暖濕潤,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溫變化小,降水較多,十分有利于植物生長發育,植被恢復相對較快,且土壤養分和水分相對豐富,具備植被系統自我修復的可能性,如果把自然修復與人工撫育相結合,還可以加快生態環境恢復速度。因此,只要我們能夠理清思路,增加科技投入,弄清巖溶環境演變規律,篩選出適合不同地區生長的速生樹種,通過基因技術培育出高產優質的經濟作物、糧食作物、飼料作物,并開發出既先進又實用的配套技術,就可望快速實現石漠化地區的生態重建與恢復。
三.科學發展,實現石漠化地區開發扶貧的生態治理
生態治理重點要解決的,是人為因素的問題。西南巖溶山區人地矛盾突出,普遍面臨著“經濟貧困、生存環境條件惡劣、可持續發展后勁不足”的三大難題,因此,石漠化治理模式應在遵循前述原則基礎上,從緩解人地矛盾和解決上述三大問題為重點來選擇。解決基本口糧問題,可以通過開展耕地整理和培肥,提高單產,以及由國家直接實行糧食補助政策;解決用柴問題,可以大力推廣以沼氣為主的替代能源,尤其是“養殖-沼氣-果”三位一體的模式,有條件的還可推廣使用太陽能、液化氣、電能等替代能源,只要能夠做到群眾不再上山打柴,只要用三五年的時間,周圍的石山植被就能得到較好地恢復;解決用錢問題,可以從多渠道釋放人口壓力、扶持異地種養、組織異地就業等多種渠道來就可以解決。解決好了上述三個基本的生計問題,就可以有效地減少人口過度的經濟活動,增強石漠化治理過程中的自我逆轉能力。
要走通石漠化地區開發扶貧的生態治理的路子,在觀念上還需要理順生態治理和扶貧開發之間的邏輯關系。生態治理是重建石漠化地區生態平衡的實現途徑,而扶貧開發則是生態治理的重要目的,要找到二者的結合點,確定扶貧項目的選擇。符合二者要求的項目,應立足于克服農業的反生態屬性,通過形成扶貧項目的評價指標體系和政策保障,重點扶持資源高效利用型共生生態農業、生態強制修復型等扶貧項目,因此,項目是否有相應的技術體系支撐非常重要,而綠色技術和環境保護技術應當是技術支撐體系中的核心技術。要讓每一個扶貧項目的推進本身就成為一個能夠促進生態平衡的良性循環過程。只有具備了上述理念,解決好生態治理和扶貧開發二者的關系,生態治理才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當前,生態文明理論已經成為現代的發展理念。建設生態文明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態恢復,而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過程。要實現以生態治理來實現扶貧開發,必須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通過石漠化生態功能的提升,走出一條扶貧開發的路子。從石漠化地區特殊的生態環境上看,解決農村貧困的出路,就在于構建生態建設與扶貧開發工作相結合的高效機制,實施生態治理,而從科學發展觀的視角看,生態扶貧就是通過科學發展生態產業來達到扶貧目的的一種策略。其實質,就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直面惡劣的石漠化現實環境,通過各種綜合措施,改善植被環境,重建生態平衡,進而發展生態農業,通過推進生態農業產業化進程,將貧困問題和生態問題緊密結合起來,調整農村貧困人口的收入結構,發展特色經濟,幫助貧困人口徹底脫貧致富。
綜述之,石漠化是一個沉重而又繞不開的話題,它幾乎可以說是造成我國西南地區貧困的根源,對石漠化的治理已經成為我國開發扶貧的攻堅戰。要從根本上解決石漠化的問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走出一條生態治理的道路,實現生態重建,這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是完全可行的。如今,在科學發展觀的原則指導下,大規模治理石漠化的條件已經具備,只要政府引導,全民重視,方法科學,措施到位,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發展,重建生態環境,那么,將石漠化巖溶地區建設成秀美山川的目標就一定不會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