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在各地集訓時,大家反應問題最多的,均是市場的變化,人流減少、價格跳水、毛利減少,有提前過冬的危機。對于許多業內的培訓專家,這似乎是件好事。越是市場冷淡的時候,越是培訓受重視的時候。今年,眾多業內咨詢公司,將業務重點轉移到培訓上,甚至多名業外培訓師,也悄然擠入家居建材行業。畢竟,這個行業的容量太巨大,每年幾千個億的市場份額,潛在的剛性需求以及未來快速成長的市場機會,仍然讓許多品牌在危機中占領了一席之地。
風險與機會是并存的。我們先來分析幾種現象:
1、大店風潮:
如今的家具建材企業,象是重蹈了8年前電器業的發展之路。從2008年起,大店競爭的風潮席卷了家居建材行業的眾多廠商,終端競爭打起了規模戰。而電器業在1996年,逐漸開始形成規?;B鎖業態的出現。
2、督導前移:
分公司的建立,市場服務前移,縮減了總部的資金與人力成本消耗。12年前,家電業也是采取如此手法,紛紛成立多家工貿公司,加強終端市場的督導。據了解,某國內知名電器公司在豫北地區2010年的銷售額是10個億,而家具企業,產品單價高于家電,全國銷量超10億的企業卻屈指可數;
3、加強物流,減少配送成本:
規?;⒐I化生產,成為家居建材企業作大作強的必要,差異化定位,也迫使廠家快速改革。早在10年前,大型的電器企業就配備了專業的獨家第三方物流公司,多家企業已經在相應地區加開生產線、配置物流基地,減少全國范圍的配送壓力,可相對比例還是太少。
4、兩級分化:
今年,低價位品牌市場反應較好,迫使市場價格整體跳水。從年初的3.15促銷即可看出,衛浴中包括科勒、惠達、箭牌在內的知名品牌,均在降低毛利,搶占市場。產品兩級分化較明顯,或者低價,或者高端。品牌的根本目的,不在降價,在于找準自己的市場定位。15年前,家電激烈競爭時,也出現過類似的現象。
5、減少品類
為了適應市場,很多家具建材企業均會不斷開發新的產品品類,而淘汰產品的清理,缺少果斷。造成庫存及后續供貨的問題。一個大型的浴室柜生產廠,基本都會有80或上百種浴室柜出現,其實30款即可。一個大型的沙發企業,也會達到60多款甚至更多的沙發。長尾理論在某些時候,起到了作用。而一個大型的電器公司,基本就是10多款產品,帶來上億的銷售。模糊的產品定位,已經過去,發現自己的優勢,才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