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內蒙古、天津、遼寧等省市主動給本地GDP“擠水分”引起關注。對此,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姚景源今天表示,我國統計體系采取“中央-省級”模式,由此產生數據差異性是正常的。但經濟統計承擔了不該承擔的干部考核等功能,今后應更關注“經濟質量指標”,比如民生、生態等數據。
國家統計局今天發布數據,201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827122億元,同比增長6.9%。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用“穩中向好、好于預期”來概括2017年經濟運行情況。而年初以來,部分省市忙著核減GDP相關數據。
1月5日,內蒙古自治區宣布核減2016年工業增加值2900億元,核減幅度占原工業增加值的40%,占全區GDP比重約為16%。1月11日,天津市濱海新區宣布,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從10002億元核減為6654億元,核減幅度約為33%。
此前,遼寧省政府公開承認2011年~2014年的GDP有水分,其中2016年GDP虛高約為23%。2017年6月,中央巡視組反饋了對吉林和內蒙古進行“回頭看”的結果,明確指出兩地存在經濟數據造假問題。
為何部分省市忙著給本地GDP“擠水分”?在今天舉行的“國是論壇·2017經濟形勢分析會”上,曾任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的姚景源表示,國家經濟數據統計的辦法與各省市所采取的辦法有所區別。
“我做過安徽省的統計局局長,省與省之間的經濟活動是很難特別精準去統計的。而且很多企業的經營是跨省的,大企業分布在全國很多地方,這也給經濟數據的統計帶來挑戰。”姚景源認為,各省市GDP的總額與全國GDP數據之間存在差異是正常的,這個現象也一直存在。
不過,國家統計局一直在努力減少此類情況出現。2017年6月26日,中央深改組審議通過了《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改革方案》。按照新的地區生產總值統計體制,各省份的GDP核算不再由省級統計局負責,而是在國家統計局領導下,由國家統計局和省級統計局共同完成。
除了技術性原因,姚景源還重點分析了各省市GDP存在“水分”的深層次原因。
“我們的GDP為什么會有水分?(因為)一直承擔著不該承擔的功能。過去我們追求速度輕車熟路,鋪攤子、做項目、高投資,回頭看來,我們的統計數據承擔了不該承擔的干部考核。”姚景源建議,干部考核與區域經濟發展中不應再以GDP作為單一優先考慮的因素,而應該更關注其他因素。
“今天公布了6.9%的增速,但更大的意義不在數據本身,更重要的是為下一步的高質量增長奠定基礎。”姚景源認為,今后的干部考核、區域經濟發展等工作中,要更加關注“經濟質量指標”,比如更加關注民生、生態等領域的數據。
此外,姚景源也認為,經濟數據統計工作中應該強化問責與監管。“要學習反腐敗,實現經濟數據不想造假、不能造假、不敢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