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比的不是發展速度
如果一家企業,只有在宏觀經濟形勢好的情況下才能做好,或者根據國家宏觀經濟形勢變化把握自己的節奏,那么你的企業將非常危險!
國家宏觀經濟如同天氣預報,如果企業靠天吃飯,就只能跟著市場大勢隨波逐流!優秀的企業,哪怕歷經2-5年經濟寒冬,依然會立于不敗之地。形勢好,發展快;形勢不好,企業收縮,企業的競爭比的不是誰發展速度快,而是誰活的時間長。
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嚴峻,持續多長時間,尚未可知。企業最關鍵問題,不是判斷宏觀經濟形勢,而是要考慮我的核心競爭力到底是什么!永遠立足于自己!
回顧歷史有助于我們認清當前,歷史可以幫助我們保持一顆平常心。經濟衰退在歷史經常出現,基本每十年輪回一次。企業長期經營,必然經歷商業周期循環。2008年金融危機、2001年科技泡沫破滅、1991年世界經濟經歷了兩三年的衰退等等,我們應把這種商業周期的循環、繁榮和衰退,當成一種發展常態。我們感到日子難過,是因為我們沒有平常心。
這張圖告訴我們,前20年,政府財政收入占國家GDP比重不斷下降,市場調節發揮決定性作用,經濟的增長動力來自于市場效率的提高,后20年,政府介入宏觀調控,民間角色不斷減弱,經濟雖然保持比較高的增長速度,但并不具備可持續性。
不能寄托在政府干預上
企業存在的目的是為了獲取利潤,為了給股東或股民獲得最大回報。企業賺取利潤,就要降低成本,降低價格,最終是對消費者有利。市場經濟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很好的將公利和私利很好的結合起來了。
根據中國30年電力消耗變化來看,經濟發展后20年,因為政府介入,起伏比前半段更大,轉折點在90年底末,1999年政府第一次啟動擴張性財政政策,原因在于世界性金融危機和中國GDP增長不斷下滑,為了拉動內需,政府開始了干預驅動經濟增長的模式。
第二次大規模政府干預經濟是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以4萬億為代表的政府政策,拉動GDP增長,效果是短期內強勁的V型反彈,但僅維持三四個季度,不到1年時間開始下滑。再到2012年的4萬億,形勢轉好卻只是曇花一現,2013年,又開始衰退,持續到現在。
今年前3季度,電力消耗增長0.8%。為什么政府連續拉動內需,刺激經濟增長,卻沒有扭轉形勢?因為政府投入的政策和貨幣,刺激作用一次比一次弱。原因在于一個基本的經濟學原理——投資的邊際收益遞減。(投資邊際收益遞減,每新增一單位投資,所產生的收益越來越低。)
這個原理對企業同樣發生作用。當你發現投資邊際收益遞減時,需要換個商業模式,需要創新,否則再投資也無用。
去庫存越晚,越被動
生產者價格指數(如下圖)已連續45個月為負,這是過去十幾年投資的結果。投資形成了產能過剩,而社會需求跟不上,結果供大于求,價格下降。另一方面,企業成本又極具剛性,特別是人工成本,利潤率受到擠壓,大多數企業都在薄利經營,無力經營,甚至虧損經營。過去十幾年投資驅動增長的模式,走到今天是必然結果,造成社會的供給與需求嚴重失衡。在這個形勢面前,怎樣走出這個困境呢?
想要價格提升,首先要調整供給和需求。需求很穩定,那就調整供給。政府強調去庫存化、去產能,不把庫存和產能去掉,價格無法提升。企業去庫存越晚,越被動。
從企業的角度來講,我們要盡快改變企業的經營模式。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你有的,別人沒有的。只要大家都有,不論多強,都不是核心競爭力。如果你能,別人也能,是集體無能。所謂能,一定是你特有的。
單純依靠價格競爭沒有辦法持續,國外也存在產能過剩,比如蘋果手機,處于過剩產能行業中,卻不降價,是因為它依靠產品的獨特性和性能,占有市場。不降價的底氣來自產品的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我們要從趨同的產品和技術轉向差異化的競爭。差異化的產品和技術需要創新,必須要自主研發。
最困難的是觀念轉型
企業從制造到研發的轉向,觀念轉型最為困難。有些說,我的企業搞研發,不習慣或者不知道如何做研發,依然陷在過去成功的商業模式中。要想做到差異化競爭,需要把價值創造與賺錢相區別,價值創造是本質,賺錢是結果。
所謂價值創造就是,你向市場提供了別人無法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價值創造與獨特性密切相關;或者你能夠以更低的成本提供現有的產品和服務。這個成本比別人低,不是單純的降價,如果成本不變,你降價,只能犧牲你。你可以在低成本的情況下低價出售你的產品。這種低成本,只有你能做到,別人做不到,也就是你有獨特的技術、生產組織方式可以使你做到低成本而別人做不到。
為什么我們的企業趨同化而不是差異化?第一是因為經濟發展階段,第二是企業家的價值追求。國外企業家的價值判斷在于自己的內心;而我國企業家的價值追求不是發自內心的,而是為了滿足外界的評價和標準來做企業。
機會主義的趨同做法只會阻礙自己的轉型。我們自己要確定目標,企業趨同,除了價值追求、思維方式趨同以外,還有就是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人云亦云,沒有經過自己的思考就沖進去了。如目前最熱的互聯網風!互聯網再改變,也不會改變商業的本質,只是提高了商業的效率,企業家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就缺乏創新能力。
來源:總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