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三不”理念更覺深刻
記得2008年12月18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紀念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胡錦濤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胡總書記其中講到:“我們的偉大目標是,到我們黨成立100年時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只要我們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一定能夠勝利實現這一宏偉藍圖和奮斗目標。”胡總書記所提出的宏偉藍圖和奮斗目標十分令人振奮,然而,胡總書記此次講話中的“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九個字,更加異常引人注目,尤其是“不折騰”三個字,更是令人耳目一新。且不說胡總書記提出的這九個字所深蘊的黃老道學的治國理念,以及所蘊含的孔圣儒家治國平天下的深刻哲理,單說這九個字對于現代企業如何發展,就更加有著特殊的、重要的、長遠的指導意義。
首先是不動搖。所謂不動搖,就是對企業認準的目標毫不偏離;對企業所制定的戰略計劃堅定不移;對企業要實現的愿景矢志不移。一句話就是不分心、不左顧右盼、不見異思遷。正所謂“有恒為成功之本”。面對經營不景氣,有志向的企業所選擇的一定是為目標而忙碌。忙什么?適時調整自己的戰略,整合為了達成目標而需要的資源,為了企業發展的春天的到來積極儲備關鍵資源,一句話,他們都在蓄勢儲優。什么都可以動搖,但是唯有目標和理想就是不能動搖。
其次是不懈怠。不動搖是不懈怠的前提,而不懈怠則是不動搖的保障。什么是懈怠?就是無精打采,就是提不起神兒來,就是得過且過,就是馬馬虎虎,就是斗志松懈,就是精神懶散,總之,就是象丟了魂一樣。毛澤東曾說過:“人是要有點精神的!”曾子也說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面對金融危機,一切都用危機來說事、都用危機來當擋箭牌,本身就是懈怠的表現。如果把一切失敗都歸罪于危機,那就不僅僅是懈怠,二是精神的崩潰!要打起精神來,就要有毛澤東詩詞中的氣概:“敢上九天攬月,敢下五洋捉鱉。”同時還要有石油工人的豪邁:“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最后是不折騰。我理解,“不折騰”應該是胡總書記九字治國理念的核心。因為動搖了可以再堅定起來,懈怠了可以在振作起來,然而,如果一點折騰起來,可就要大難臨頭無法挽回損失了。文化大革命致使國民經濟走上瀕臨崩潰的邊緣,就是瞎折騰的結果;巨人集團的轟然倒塌也是折騰的結果;黃光裕的下馬也是瞎折騰的結果。一句話,折騰不得人心,折騰不得。然而,很多企業一遇風浪便開始折騰了。比如不該大量裁員卻轟轟烈烈裁起員來;不該轉產卻借機轉產;不該兼并也趁機兼并。甚至一些很有前途的研發項目也借故停了下來。還有一些企業借口危機搞起了所謂的組織調整,借裁員之機對人才和員工打擊報復,等等。
總之,企業要做強做大,要實現可持續發展,要戰勝危機,就必須把胡總書記的“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九字箴言牢記在心,并落實到行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