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凱文老師于2010年提出“打靶營銷”競爭模式及操作系統。“打靶營銷”是繼“定位”理論后,在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品牌營銷競爭新模式,對于快速成長的中國品牌具有極強的理論指導意義及實戰價值。
消費者有兩種行為模式:一種是對進入頭腦中的產品開啟自動刪除模式,抗拒外界將產品放入腦袋中,這種方式使消費者在購物時隨意性較大。另一種方式是將產品信息分門別類地放好,在每一個類別中只是記憶具有代表性的品牌,例如去買牛奶時,只記得蒙牛、伊利;買可樂,只記得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買功能飲料,只記得紅牛喝脈動;買車,只選擇寶馬和奔馳。
雖然,品類很容易被人忽略,但消費者在購物時是在品類驅使下而產生的行為。當消費者口渴需要買水的時候,會先在心里對不同品類進行選擇:是喝純凈水,還喝礦泉水,還是碳酸飲料、茶飲。在對這些不同的品類進行綜合考慮之后,他才會選擇自己所要購買的品類。比如決定要買碳酸飲料,這個時候他才會面臨選擇自己所要購買的品類。比如決定要買碳酸飲料,這個時候他才會面臨選擇可口可樂還是可口可樂或非常可樂這些品牌。
所有強大的品牌都是通過一個強大的品類發展起來的。康師傅和統一在臺灣市場的力量對比懸殊極大,臺灣市場基本是統一的天下。但進入內地之后,雙方的實力出現顛覆,為什么呢?原來,康師傅進入內地后以紅燒牛肉面為品類,而統一則以海鮮面作為主打品類。
從消費者購物的思維模式上來講,消費者首先考慮的是什么品類,然后才會選擇這個品類中的代表品牌或自己認同的品牌。我們去飯店吃飯,首先考慮的是吃炒菜、吃火鍋、吃西餐等,決定了吃炒菜后可考慮的又有吃川菜、湘菜、粵菜等,然后再選擇這些品類中的代表性品牌或自己認同的品牌。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