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孟子•離婁上》】
譯文:孟子說:“關愛別人,別人卻不親近自己,就要反省自己關愛是否足夠;管理別人,別人卻不服管理,就要反思自己的管理水平是否不夠;禮貌待人,別人卻不加理睬,就要反省自己是否足夠有敬意。行事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就要反過來從自己身上去找原因,自身做對了,天下的人自然會歸向自己。《詩經》里就說過這樣的話:‘永遠修德配天命,多福還得自己求。’”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有些企業內部培訓師犧牲休息時間去辛辛苦苦備課,為什么授課得不到更多學員認同呢?
學員上課不認真聽課,甚至打瞌睡,此時就不能抱怨學員層次低、素質不高,更多的是自我反省,一定是我的課講得不好,學養不夠、互動不夠,授課方式單一,不能提起學員的興趣,然后就要努力提升授課水平,這樣才能不斷進步。
自求多福,靠自己的努力和修煉,才能得到更多認同和福份。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離婁下》】
譯文:關愛別人的人,別人也會關愛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會尊敬他。
培訓師的愛人和敬人,更多體現為對學員的關注、尊重,對課程的用心和高度的責任感,以敬畏之心對待培訓、對待學員、對待講臺、對待課程。
付出了關愛和尊敬,如何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和認同,那就參照上一句:“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反思一下,肯定是自己還沒有做到位。
【孟子曰:“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孟子•離婁下》】
譯文:孟子說:人要有所不為,然后才會有所作為。
人生苦短,世事茫茫。 能成大事者,貴在目標與方向的選擇。
培訓師對自己授課領域的選擇,同樣是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在企業內部培訓中有時是根據統一安排完成相應主題的培訓,但要成長為優秀培訓師,一定要有自己情有所鐘的方向和領域,不要高大全,但求精專強。
如何選擇?自己劃三個圈,最擅長講的有什么?最喜歡講的有什么?最需要你講的有什么?三個圈交叉的部分,就是你最應該講的。
放眼當今職業培訓師行業,有不少職業講師往往就是走的多面手路線,為求有更多課程可以講,只顧眼前利益以講課為謀生之道,須不知害了學員又害了自己。什么課都能講,最后哪門課都講不精、說不透,職業通道越走越窄。
舍才能專一,有專一才有領悟,有領悟才有發現,有發現才有認可,有認可才有得!舍才能得,小道理、大智慧。